近年來,環境監測設備市場發展迅猛,有機構預計,2020年環境監測市場投資規模將突破1000億元。但令人尷尬的是,這樣一個龐大的市場,雖然市場需求受到國家政策的影響發展很快,但仍存在產品單一、趨同化嚴重、質量難以持續穩定的狀況,尤其是讓人印象深刻的知名品牌卻寥寥無幾。
作為生態環境保護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環境監測設備在綠色經濟中無疑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根據中國環保產業協會日前發布分析稱,“十三五”期間環境監測設備銷售增速大約在20%以上,市場空間預計超過1000億元。
環境監管政策和機制都刺激了監測行業發展。一方面,國家和地方層面密集發布環境監管和監測實施細則,國內多個城市也陸續放開環保PPP項目市場機制;另一方面,包括傳統平臺型企業、跨界者、環境監測設備制造商在內的各路資本加快布局環保
裝備制造,其中不少企業正力推環境監測設備大規模商用和普及。
在各路資本的爭奪下,環境監測市場已是一片熊熊戰火。以水質監測市場為例,隨著“水十條”、河長制等一系列政策的落地,水環境監測市場將呈現暴發勢頭,企業也將根據這些需求,調整和完善產品。隨著水質監測企業數量迅速增長,部分具備自主研發實力的企業發展壯大起來,成為與國外知名品牌如美國哈希、德國E+H公司等相抗衡的儀器生產企業。
但一個令人尷尬的事實是,在這樣一個龐大的市場中,讓人印象深刻的知名品牌卻寥寥無幾。目前,人們對環境監測設備的認知大都還停留在品類層面,誠如水質監測在線系統、大氣采樣儀、土壤監測儀等,這使得環境監測產品處于有品類、無品牌的狀態。與此同時,監測企業近期動作頻頻,有些已經開啟戰略轉型之路,這也為監測這一細分領域未來的競爭格局增加了不確定性。
公開資料顯示,環境監測上游產業基本由外資企業占領,中端市場主要由上市企業如先河環保、聚光科技、天瑞儀器等占據,下游主要為第三方環境服務企業。面對激烈競爭和越來越多同質化的競爭對手,環境監測設備要想搶占市場高地,在市場上獲得更高的利潤,靠什么?自然是品牌。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品牌的核心價值就是在消費者心中樹立起差異化、個性化的識別度,精確定位出設備的出處和功能,以及所延伸出來的溢價,讓產品在無形中增值。
監測產品的核心價值是高可靠性和耐用性。對于環境監測設備制造商及服務商來說,用戶購買環境監測產品是點對點的單品消費,要想實現利潤最大化,只能在單品附加值、延伸產業服務商下功夫,將整體解決方案品牌化,獲取品牌溢價。而環境監測市場之所以一直在滑行未能順勢起飛,不是因為需求側習慣難以改變,而是尚未解決環境監測的核心問題:定價和品牌。正因為如此,品牌稀缺和產品極度不標準化的現狀,導致目前環境監測行業“價格難做、方向難找”。
如何規避這樣的情況發生?需要解決兩個問題,首先是產品的標準化,其次是提升附加值,讓優質環境監測設備成為知名品牌。為此,通過持續技術創新、從中獲得人才、市場渠道等優勢,對設備種類不斷擴充,在設備精細化等方面不斷提升,都成為企業能否拿下市場的重要指標。
從環境監測發展方向來看,品牌化已成為行業必經之路。在這樣發展背景下,環境監測儀器也將向高質量、多功能、集成化、自動化、系統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業內呼吁上下游企業應通過集合供應鏈、渠道、營銷等多方面的優勢資源為環境監測行業賦能,并希望在未來3年內,打造上百家具備強勢綜合實力的監測品牌。
編輯點評
隨著環境監測全國范圍的不斷推進,以及國家在環保領域投入的大幅度增加,環境監測設備企業將會引來新一輪的發展高潮,整個行業也將進入快速發展期。環境監測品牌化發展已經成為勢不可擋的趨勢,希望我國相關企業能夠及時跟進市場風向,為我國環境力量貢獻“最強音”。
(原標題:環境監測市場春風得意 收割期還有多遠品牌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