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化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研報告(2017年)》新書發布會在北京舉行。新書在2017年化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研藍皮書的基礎上編撰而成,系國內化肥行業第一部深入解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權威讀物。
全書30萬字,介紹了調研組2017年歷時8個月、行程數萬里,實地走訪全國14個省份30多家化肥骨干企業、問卷調查200多家化肥企業和肥料流通企業的所見所聞,全面反映了我國化肥行業當前的現狀、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展及成效、深化改革面臨的現實困難和瓶頸問題;重點剖析了5家骨干化肥企業(氮肥、磷復肥、鉀肥、新型肥料、高科技專用肥行業各一家)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典型經驗;向宏觀政策制定者、管理部門、行業組織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八大政策建議,反映化肥行業呼聲和訴求;以16家代表性化肥企業為樣本展現了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果;對行業改革前景進行了展望分析。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首席專家高祥照,土肥處處長辛景樹,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理事長白由路,中國磷復肥工業協會秘書長李光,中國化工產業發展研究院博士徐軍,以及新書的兩位主編——中國化工報社社長崔學軍、金正大集團副總裁陳宏坤與會,并共同為新書揭幕。
高祥照表示,此次調研開創了行業權威媒體與企業、協會組織、智庫組織跨部門聯合,以第三方視角,對產業熱點問題進行系統性調研的先例,成果豐碩,新書發布是調研成果的進一步鞏固和升華。
白由路指出,當前社會大眾對化肥的認識出現了很大偏差,將其與生態環保對立起來,這是很不科學、也極不合理的。消除公眾對化肥使用的憂慮,有賴于多方合作,希望以中國化工報社為代表的媒體在化肥宣傳、科普等方面再加一把力。
崔學軍用12個字談了新書出版的感想:“開先河”,這是行業新型智庫的首部著作;“樹典范”,在跨部門、跨機構合作方面樹立了一個典范;“闖新路”,為有擔當、有社會和行業責任感的大企業在開展軟實力建設方面開辟了新路子,體現了“授人以魚”向“授人以漁”的升華;“再努力”,這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中國化工報社聚群力、集眾智開展產業調研活動的路子將繼續堅定地走下去。
陳宏坤表示,這次活動得到了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指導幫助,達到甚至超出了預期的效果。類似的公益性活動,金正大愿意繼續參與進來,助力化肥行業的發展建設。
《經濟日報》《農民日報》《農資導報》《中國農資》等媒體共同見證了新書發布。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