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由美國政府挑起的中美貿易摩擦事件中,化工品成為雙方都打出的一張“牌”。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傅向升昨天在接受上證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包括美國同行在內的全球化工界都不希望貿易戰發生,如能談判和解最好。一旦貿易摩擦真的演變成貿易戰,可能對美國化工業的實際影響會更大。
美國化工業憂心忡忡
按照當地時間4月3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網站發布的建議加征關稅清單,美國已將自中國進口的注塑機、擠出機、吹塑機、熱成型及加工等產品列為擬加征25%關稅的對象。
緊接著,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公告,擬對原產于美國的14類106項商品加征25%關稅,其中包括低密度聚乙烯(LDPE)、聚烯烴彈性體和塑性體、聚氯乙烯樹脂、尼龍66樹脂、丙烯酸樹脂和聚碳酸酯等大量化工產品。
“中美貿易摩擦涉及化工品,這是必然的。”傅向升告訴記者,過去幾年兩國間一些反傾銷案件大多和石化化工有關。這次貿易摩擦一旦演變成真正的貿易戰,肯定會對兩國的相關行業產生影響,對美國化工業的實際影響可能更大。
他表示,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多是化工新材料、專用化學品等。這些產品盡管技術含量較高,但并非美國獨有,日本、歐洲都可以生產。中國不從美國進,也可從歐日進。
“事實上,這個事件是美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傅向升透露,他兩周前剛在美國參加國際石化大會,行業人士普遍對此持批評態度。從行業角度看,大家都不希望貿易戰發生,如能談判和解最好,畢竟這對全球經濟會產生負面影響。
在上周中國宣布反制措施當日,道瓊斯美國化學指數下跌14.64點,跌幅2.29%。PQ、雅寶、美盛、科騰、陶氏杜邦等一眾化工企業的股價跌幅普遍在2%至5%之間。
美國化學委員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Cal Dooley表示:“中國是美國化學工業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之一。我們特別擔心的是,在中國征收新關稅的產品中,有40%是化學品。我們強烈要求美中兩國政府共同努力,在事態進一步升級之前達成一個令人滿意和互惠的決定。”
進口替代機遇浮現
在石化聯合會信息與市場部主任祝昉看來,中國將部分進口自美國的化工品列入加征關稅清單,一旦落實對國內相關企業也是一次進口替代的機遇。
以列入擬加征關稅清單的低密度聚乙烯為例,祝昉告訴上證報記者,這部分產品在加征關稅后很可能出現供應缺口,但中石油、中石化等公司有能力彌補此缺口。
財通化工研究員虞小波分析,對進口依賴度較高、國產化較低的產品,加征關稅將提升國產替代空間,如聚碳酸酯、尼龍66等;對國內供需格局正在或已經逐步改善的行業,加征關稅能減少國外低成本產能帶來的沖擊;對作為化工原料且對美進口依賴度較高的產品,如丙烷,則會提高下游廠家的原料采購成本。
申萬宏源化工研究員宋濤梳理發現,進口關稅的提高雖然短期內會造成供需失衡和下游企業的成本提高。但從中長期看,此舉將降低美國低成本石化產品對國內市場的影響,加速相關產品的進口替代。
“我們判斷,國內化工行業中相應的細分子行業受此影響可能較大。此次建議加征關稅的產品涉及聚氨酯、工程塑料等長期從美國進口的化學制品,相關公司或受益。”興業證券一位化工分析師說。
在聚碳酸酯領域,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聚碳酸酯消費市場,2017年表觀消費量達170萬噸,但中國的聚碳酸酯總產量僅60萬噸,存在較強的進口依賴。“但聚碳酸酯從全球來看并不缺,國內很多企業已經可以生產。如果真的開打貿易戰,相當于給國內企業提供了發展機會。”傅向升說。
上述研究員認為,此次貿易摩擦對聚碳酸酯行業的影響是雙重的,一方面美國擬對中國的汽車與電子電器產品加征關稅,聚碳酸酯在此領域的應用占比較高、需求可能受到一定影響;另一方面,中國擬對美國初級形態的聚碳酸酯產品提高關稅,有望加快中國產品的進口替代進程。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