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氣庫正在我國能源保障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4月6日,中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相國寺儲氣庫開始注氣作業。至此,中石油23座儲氣庫全面開始注氣作業,為今冬明春保障供氣作準備。從中石油2018年生產計劃看,地下儲氣庫要注氣86億立方米,同比增長7億立方米。專家表示,地下儲氣庫在調峰和保障供氣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明顯的優勢,必須盡快建立健全天然氣儲氣調峰體系。
年調峰能力達117億立方米
地下儲氣庫,是將天然氣重新注入地下可以保存氣體的空間而形成的天然氣氣藏。集季節調峰、事故應急供氣、國家能源戰略儲備等功能于一身。經過20年的不懈努力,我國主要天然氣消費區建成氣藏和鹽穴兩類儲氣庫25座,調峰能力117億立方米,高峰日采氣量突破9000萬立方米。
與此同時,我國地下儲氣庫的建設還刷新了地層壓力低、地層溫度高、注采井深、工作壓力高等多項世界紀錄。成功解決了“注得進、存得住、采得出”等重大難題,建庫成套技術代表了我國的最高水平,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中國石油學會理事長趙政璋表示,地下儲氣庫在調峰和保障供氣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明顯的優勢,越來越受到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的重視。目前全球在運營的地下儲氣庫約630座,工作氣總容量約為3600億立方米,其中北美和歐洲建設和運營了全球約98%的地下儲氣庫,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值得參考與借鑒。
趙政璋介紹說,中國1999年才建成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商業調峰儲氣庫,即天津大港大張坨地下儲氣庫。伴隨中國經濟和天然氣工業的快速發展,中國儲氣庫建設近年來得到了跨越式發展,已建成地下儲氣庫25座,天然氣年調峰能力超過100億立方米,特別是儲氣庫建設與運營系列相關技術在短時間內取得重大關鍵性突破,彌補了中國天然氣工業產業鏈的一個空白。
目前,我國的儲氣庫調峰作用覆蓋10余省市,為2億居民生活提供了保障。尤其儲氣庫為首都冬季平穩供氣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向北京冬天提供了30至40%高峰用氣量,保證了居民生活,有效緩解霧霾。據統計,截至3月17日,我國儲氣庫已累計注氣507億立方米、采氣387億立方米,綜合減排9200萬噸。
儲氣能力存在巨大缺口
雖然取得巨大進步,但是根據國際經驗,地下儲氣庫工作氣量一般不能低于天然氣總消費量10%的紅線,而目前我國只有4%左右,儲氣能力存在巨大缺口,調峰保供面臨嚴峻挑戰。
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突破2373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近40%。去年11月份以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天然氣需求不斷攀升,同時中亞來氣供應持續不穩定,今冬天然氣缺口高達幾十億立方米。
“由于儲氣庫建設不足,夏季壓產及冬季壓減用戶用氣量,對上游生產及下游銷售均造成影響。”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張玉清坦言。
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指出,天然氣消費季節性特征明顯,全國冬夏季平均峰谷差高達1.71,盡快建立健全天然氣儲氣調峰體系已經是國家能源儲備戰略的最大課題。
2017年6月,國家發改委等13個部委聯合發布的《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的意見》明確指出,到2030年,我國地下儲氣庫形成有效工作氣量350億立方米,而目前只有100多億立方米。為此,除地下儲氣庫之外,還需要建設一批城市大型儲氣罐群和類似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儲氣設施。目前在我國,這類儲氣設施基礎十分薄弱,除北京等大型城市有一定的城市儲氣能力,其他二三線城市幾乎為零。
缺乏合理的商業模式和政策支持是儲氣庫建設面臨的尷尬現狀。據中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儲氣庫管理處副經理蔣華全透露,相國寺儲氣庫運營一年,僅電費支出就高達5000萬元,此外,天然氣每立方米的調峰成本在0.5元以上,其它儲氣條件稍差的儲氣庫調峰成本甚至高達1元/立方米,現在經營只能靠企業自身“輸血”。“要大范圍推廣建設儲氣庫,國家必須要出臺相關的政策支持,以調動各方積極性。”
市場化運營是發展趨勢
事實上,加快我國儲氣調峰能力建設還任重道遠。當前儲氣庫建設面臨諸多掣肘,比如,儲氣庫投資、建設與運營主體尚未實現歸口統一管理,協調環節多,職責相對分散,難以發揮整體優勢;儲氣庫相關政策支持、法規等尚未真正落地,難以實現儲氣庫業務可持續發展;天然氣生產、運輸、終端銷售均有調峰責任義務,各方承擔職責尚未落實到位,整個天然氣產業有效聯動機制尚待進一步理順。
“儲氣庫運營管理模式與儲氣庫發展階段相關,市場化運營是發展趨勢。”張玉清說,國外儲氣庫運營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公司化運營,隨著天然氣產業發展,多種經營模式并存。目前,我國儲氣庫正處于快速發展初期,管理模式與國外早期模式基本相似,以中石油為例,主要是由上游天然氣生產商負責建設和管理。
不過,要想進一步推動儲氣庫發展,徹底解決氣荒問題最終要利用市場化的手段,采用不同定價機制,提高企業和地方政府建庫積極性。歐美國家實行天然氣峰谷價,美國天然氣冬夏價差50%以上,法國冬季起價是夏季的1.2至1.5倍,客觀上起到了機動調整調峰用氣量。
可見,破解當前中國地下儲氣庫困局的根本是調峰氣價格改革方案的落地,這是實現儲氣價值的途徑。中國天然氣價格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市場化定價,按照漸進式改革模式,調峰氣價格改革是價格市場化改革的重要一步。“工業用氣價格與居民用氣價格差別較大,應加快推進價格市場化。加強氣價體系監管,確保供氣商、運營商和消費者各方利益合理化。”張玉清表示。
此外,合理的儲氣收費模式和標準是儲氣庫得以生存的條件,也是投資者建設儲氣庫是否具有商業性的前提。中國石油規劃總院專家建議,國家設立重大專項資金支持儲氣庫前期評價及建設工程,提升儲氣庫建設速度;進一步開放工作氣量交易市場,實施庫容、工作氣量及調峰能力的靈活交易,推進儲氣庫業務市場化;放開儲氣庫建設市場,推動國家、地方、企業、外資共建儲氣庫。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