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化工儀器網 行業動態】從2015年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精準醫學計劃”之后,“精準醫療”的概念開始火遍全球。相比傳統醫學,精準醫療可以利用精密儀器和生命科學技術減小臨床實踐的不確定性,在保證精準的同時盡可能將損傷控制到最低,也就是提倡微無創精準醫療。
內窺鏡產業
日前,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內窺鏡探針,可直接探查實驗動物精細組織和活細胞活動,為未來的無創精準醫療帶來可能。作為集傳統光學、人體工程學、精密機械、現代電子、數學、軟件等一體的檢測儀器,內窺鏡無疑是觀察人體內部病變組織直接、有效的醫療器械之一,也將是無創精準醫療發展所需的精密儀器之一。反過來,精準醫療的發展也在推動醫用內窺鏡市場需求的上升,我國就是如此。
多因素驅動 中國內窺鏡市場持續增長
雖然醫用內窺鏡發明至今已過去100多年,但是我國開展內窺鏡檢查及微創治療的時間比較晚。在中國,內窺鏡行業還屬于新興行業,產業化進程整體落后于發達國家,不過內窺鏡市場規模的增長卻相當迅速。有數據顯示,2007-2016年,我國醫用電子內窺鏡產量持續增長,2016年醫用電子內窺鏡產量在2.09萬臺左右。
具體地說,國內醫用內窺鏡市場需求的增長有賴于幾大原因。首先,伴隨著我國老齡化趨勢加深,國內老年人口比重增大,該人群對醫療檢查和治療的需求將大大增長。其次,國民對健康的關注度持續提高。尤其是在環境污染和食品問題之下,呼吸道、消化道疾病的發病率有所提升,疾病預防檢查的需求也隨之擴大。最后,我國醫療體制改革正在深入,醫藥衛生體系逐漸完善,基層醫療機構開始有條件引入內窺鏡設備。基層醫療器械市場成為拉動內窺鏡需求的重要增長點。
既要生存又要發展 國內制造商需抓品質
與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相對的是,國內內窺鏡
制造業的現狀。目前,日本奧林巴斯(Olympus)、富士(Fujifilm)、賓得(Pentax)為代表的日本內窺鏡生產企業,在世界軟性內窺鏡市場占據主導地位,也占據了我國90%以上的市場份額。國內企業則多集中在硬鏡領域的中低端市場。國外品牌憑借成熟的技術和完善的營銷管理體系,較早受到了國內用戶的認可。但由于早期受到資金、人才、經驗等因素制約,國內企業大多規模較小,生產能力和研發技術水平均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這也導致市場競爭力較弱。
面臨“一手抓發展,一手求生存”的境地,國內內窺鏡廠商要想奪回市場份額,唯有抓住產業發展趨勢,提升產品品質。未來,內窺鏡在臨床上的應用還將擴張和深化,尤其是向著智能化、微創化的方向發展。隨著其他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更新,內窺鏡技術也會與這些新興技術相融合,從而衍生出更為強大的產品,譬如3D內窺鏡和膠囊內窺鏡等等。
無可否認的是,科技化是未來醫療器械行業發展的大趨勢,也將是內窺鏡行業的發展趨勢。當國外企業發揮資金和技術優勢、加大研發投入的時候,國內企業不妨加強與科研機構、高校院所之間的合作,積極推動科研成果轉移轉化,形成具有實力的國產內窺鏡品牌。與此同時,與各大醫院、基層醫療機構開展合作,擴大用戶基礎,提升產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相信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國內內窺鏡產業將更加快速而有序地發展。
(本文參考資料:中國消費網、新華網、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產業信息網)
編輯點評
內窺鏡主要由三大系統組成,分別為窺鏡系統、圖像顯示系統、照明系統。 目前電子內窺鏡主要用于診斷和治療,診斷功能主要是臨床醫生通過內窺鏡獲得實時動態的內部圖像,并且通過合適的器械取得組織進行體外檢測;而治療功能則需要配備專業的微創手術器具,進行特定的手術治療。內窺鏡主要的應用場景包括耳鼻喉、口腔、消化道、尿道膀胱、腎臟、關節、腹腔等器官或部位。
(原標題:從精準醫療談起:一“窺”中國內窺鏡產業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