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化工儀器網 行業動態】隨著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逐步深入推進,我國以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站和區域空氣質量監測站為主體的大氣環境監測網絡不斷完善,很多省(市、區)已經開始建設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站。
空氣質量監測站的主要功能是對空氣中的常規污染因子和氣象參數進行24小時連續在線監測,將分析出的數據提供給環保局作為空氣質量好壞參考,并輔助環保決策。然而,要想對空氣質量進行準確全面的監測,自然就離不開對氣體傳感器的研發和運用。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肖云峰研究員和龔旗煌院士帶領的課題組,成功制備了基于納米光纖陣列的全光傳感器,新傳感器的單顆粒粒徑分辨率首次達到10納米。該傳感器不僅精度高,且成本低、操作簡單、便于攜帶,可快速精準地檢測出大氣中的超細顆粒物。
如今隨著“藍天保衛戰”的全面開展,“治霾”在政府的控制下逐漸走上了精準化道路。2月27日,廣東首個利用無人機技術和激光雷達等對區域環境進行“水陸空”立體監控中心在廣東佛山禪城區成立。該中心推出“移動式空氣質量監測系統”,依托安裝在公交車上的氣體傳感器進行大氣監測,只要車輛能到達,便能采集該處的空氣質量數據,彌補了過去監測點位有限及監管人力、物力有限等缺點。
山東濟南首創大氣顆粒物移動監測出租車,通過在出租車頂燈安裝PM2.5傳感器監測設備,同時監測PM2.5和PM10兩項指標,并通過云端大數據平臺,實時傳輸位置和監測數據,為“治霾”增添了數百雙流動的“眼睛”。
隨著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以及各國政府對大氣污染防治的重視,為氣體傳感器的應用創造了巨大的市場機會。據市場研究公司Yole Développement預測,2021年全球氣體傳感器市場規模將達到9.2億美元,未來5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7.3%,其中環境監測在所有應用領域中位列第三。
(資料來源:科技日報,南方網,中國山東網,麥姆斯咨詢)
編輯點評
氣體傳感器是一種將氣體的成份、濃度等信息轉換成可以被人員、儀器儀表、計算機等利用的信息的裝置。氣體傳感器在有毒、可燃、易爆、二氧化碳等氣體探測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環境問題一直是全國乃至全世界最關心的話題之一,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一直在遭受著嚴重的破壞,如何保護環境就需要建立環境監管機制,建設物聯網成為必要,而氣體傳感器作為環境檢測的必備傳感器將有助于建設環境物聯網。
(原標題:2021年全球氣體傳感器市場規模將達到9.2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