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全面實施“十三五”規劃、全面建成高質量小康社會的重要一年,也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落實各項工作部署的開篇之年。
在12月8日舉行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在2017年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環境狀況明顯好轉”。環保產業為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技術、
裝備、工程和服務保障,為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1、主要政策
(1)“十九大”報告
“十九大”報告勾畫了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和實現美麗中國的戰略路徑,提出要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快水污染防治,實施流域環境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
(2)“十三五”規劃
2016年11月24日國務院印發《“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為我國“十三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明確了“行動指南”。提出實施重點行業企業達標排放限期改造,并完善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
2016年12月3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共同印發《“十三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提出:到2020年底,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基本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縣城不低于85%,其中東部地區力爭達到90%;建制鎮達到70%,中西部地區力爭達到50%;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提前一年完成。
2017年2月21日,環境保護部、財政部聯合印發《全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新增完成13萬個建制村環境綜合整治的目標任務。整治重點為“好水”和“差水”周邊的村莊,重點抓好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
2017年2月22日,環境保護部印發《國家環境保護“十三五”環境與健康工作規劃》,提出完善環境基準理論和技術方法,分階段、分步驟、有重點地研究發布基于人體健康的水環境基準。
2017年4月10日,環保部印發《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貫徹落實《水十條》要求,圍繞工業源、生活源、農業源等水污染防治重點領域,優先配套相關排放標標準,其中工業廢水主要圍繞十大重點行業,完善工業源水污染物控制指標和要求。并增加制訂煤化工、頁巖氣開采等新興行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修訂污水綜合排放標準。
(3)環境保護稅法
2017年12月25日,李克強總理簽發國務院令,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實施條例》。環境保護稅全部作為地方收入。提升了地方在環境保護上的投入能力,有利于環保產業長期穩定發展。
(4)水污染防治法
2017年6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修改水污染防治法的決定》。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共作出55處重大修改,更加明確了各級政府的水環境質量責任,實施總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許可制度,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以及對違法行為的懲治力度。
(5)排污許可證
作為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方案》和環境保護部《排污許可證管理暫行規定》的配套,2017環保部先后發布了涉及石化、水泥、鋼鐵等多個重點行業的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范。
(6)其他部委相關政策性文件
2017年9月6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等部門發出了《關于印發節能節水和環境保護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2017版)的通知》,指出稅務部門在執行過程中,不能準確判定是否符合政策規定條件的,可提請地市級(含)以上發改、工信、環保等部門,由其委托專業機構出具技術鑒定意見,相關部門應積極配合。
2017年10月17日,工信部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環保
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要顯著提升行業創新能力,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取得新突破,主要技術裝備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培育十家百億規模龍頭企業。
2017年12月2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聯合印發了《國家鼓勵發展的重大環保技術裝備目錄(2017年版)》,共收錄146項,包括研發類(27項)、應用類(42項)和推廣類(77項),涉及水污染防治等環保技術裝備31項。
2、產業發展
2017年,我國從事水污染治理行業的單位已超過15000家。在國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不斷刺激下,2017年我國水污染治理行業實現銷售總收入約3950億元,較前一年復合增長率約為14.50%,其發展主要呈現“三大”特點:
(1)整合、兼并、上市融資成為行業市場主流,一些擁有水污染治理先進技術的環保企業成為上市公司兼并的熱點,更多的擁有實力的企業開始走向世界。另一方面,隨著市場集中度提高,水污染治理企業向兩極化發展的現象也開始發生。
(2)“管家式”綜合服務業發展迅速。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見》以及《關于積極發揮環境保護作用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鼓勵發展環境服務業,鼓勵工業污染源治理第三方運營,有效拉動了環境服務業發展的市場需求,有效促進了水污染治理企業由單一的產品和設備制造、工程建設,向設計、投資、建設、運營和管理等為一體的綜合環境服務轉變。
(3)外來資本大批涌入,PPP模式盛行。在“水十條”等利好政策影響下,政府本身加大對水污染治理行業的資金投入的同時,也讓更多社會企業進入水污染治理行業建設中。
3、熱點技術
(1)在應用技術研發方面,圍繞高鹽廢水脫鹽、高濃有機廢液(或廢酸)濃縮技術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如基于石墨烯/高分子復合材料透水膜濃縮裝備、超低壓選擇性納濾膜(DF膜)、正滲透等技術也開始逐漸在實際中應用。此外,針對濃縮副產后廢鹽的處理技術也得到了較快發展,如:懸浮流化煅燒塔、濃縮結晶分質提鹽及資源化技術裝備等。
(2)在成套裝備開發與推廣方面,國內首次將電子束處理工業廢水技術結合生物技術深度處理工業廢水工藝、采用高效樹脂的連續吸附再生水處理裝備以及非均相催化氧化深度處理裝備分別應用于不同濃度的難降解廢水的處理中。
(3)在新材料與藥劑方面,抑菌炭膜和氧化石墨烯摻雜的改性活性炭已經定向解決微污染水體中的潛在有機小分子微污染物的風險。
二、2018年技術發展趨勢展望
2018年是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關鍵之年,在國家政策利好、市場空間釋放的背景下,水污染治理市場仍將蓬勃發展,幾個重點領域技術發展趨勢展望如下:
(1)針對河流、地下水、湖泊、濱海濕地等領域的污染治理與生態恢復和水源地保護,將促進各地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的新建、提標改建,各類污水處理專用機械、市政管網、污泥處理處置等設備,以及膜組件、藥劑等環保產品將有更大的市場需求;
(2)針對重污染行業工業廢水處理和工業園區的水污染綜合整治,將促進工業廢水處理的核心設備、高端材料及藥劑的生產制造;
(3)針對農村生活污染治理,將促進小型化、自動化污水處理系統和集群監控預警維護系統的蓬勃發展;
(4)針對水體環境的監測事業,水環境監測儀器設備以及應急管理平臺和軟件系統的發展將令業內矚目;
(5)針對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將促進一個生產用于垃圾處理工程、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工程和區域綜合修復建設工程的防滲系統以及河道生態修復等新型裝備和產品的
制造業的發展;
(6)針對污泥的無害化處置領域,“重水輕泥”現象一直存在,隨著環保部將污泥妥善處理處置納入污水總量減排考核,將促進綜合建設投入低、運營效果穩定、資源利用高的技術發展。
編輯點評
“十九大”報告勾畫了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藍圖和實現美麗中國的戰略路徑,提出要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快水污染防治,實施流域環境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環保政策的不斷扶持以及水系水質監管力度的加大,水質監測儀器市場也將迎來更多的增長空間。
(原標題:2017年水污染治理產業發展評述和2018年發展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