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召開的兩會上,進一步放開原油進口權、上海能源期貨交易試點等改革舉措,再次成為能源行業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這些方面的改變也將對今后煉化行業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回顧2017年,我國煉化行業的政策環境、煉油能力、市場格局、產業鏈等四方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地煉產能優化動作頻頻,民營大煉化也蓄勢待發,市場版圖加快重塑,煉化行業更為激烈殘酷的競爭將隨著改革步伐在未來幾年集中爆發。暴風雨前夜,煉化企業的轉型升級亟待按下“加速鍵”。
看政策,“兩權放開”加碼將使地煉進一步突破原料瓶頸,釋放更大活力。2017年年底,商務部公布的2018年首批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配額較2017年首批量大增76%,其中32家地煉配額占總量75%。2015年兩權開始放開,2016年主營煉化企業受地煉沖擊明顯,原油進口量占比、原油加工量、開工率和汽柴油產量均在下降;地煉四項指標明顯上升。
看體量,2017年,中國煉油能力一改過去兩年減少和略增的態勢,新增煉油能力達到年產4600萬噸。當前,我國原油加工規模約7.1億噸,預計未來3年還將投產3—5個千萬噸級煉廠。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我國汽柴油產銷之間余量將高達1.4億噸。
看格局,煉化市場主體也正從“兩桶油”主導向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其他國企和地煉“四足鼎立”轉變。以2017年9月先后成立的浙江省石油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浙江石油”)和山東煉化能源集團(簡稱“山東大煉化”)為標志,非主營煉化企紛紛在地方國資支持下,整合資源,提升自身競爭力。浙江石油將建成年產4000萬噸的煉化一體化項目,有望成為中國單體體量最大的煉化基地,打造實施舟山自貿區油品全產業鏈版圖。由東明石化牽頭,16家地方地煉企業聯合出資組建的山東大煉化,將改變當前松散的合作形式,建立以資本紐帶為基礎的緊密型合作,在原料資源集采,成品油定價、石化倉儲及油氣管網建設上形成合力。
看產業鏈,煉化行業的競爭已向銷售環節延伸。浙江石油和山東大煉化已著手拓展自己的油品銷售渠道。浙江石油計劃五年內投資600億元,構建油品儲備設施和運輸管道等配套設施及700座分布式綜合能源供應站。山東在2016年注冊“中安石油”作為全省地煉油品銷售的統一品牌,將在3年內發展具有山東煉化統一形象的加油站2000家,5年內增加到6000家。
隆眾石化分析師趙桂珍表示,地煉“抱團”將充分利用各家煉廠的特有優勢和資源,走上下游產業一體化發展模式。整合完成后,山東大煉化煉油能力將超過每年1.2億噸,無論區域集中性和規模優勢,都在國內名列前茅。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石油市場研究所所長戴家權認為,以浙江石油為代表的高配新建產能“空降”對主營煉廠的威脅將更甚。浙江石油按目前最先進的管理和技術標準打造,背后還有地方政府支持和自貿區作依托,投產后可能對主營煉廠在華東地區的資源與市場產生極大影響。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未來幾年將成為煉化企業寶貴的“升級窗口期”。 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煉化研究中心專家金云表示:煉化企業應加快升級步伐,提升清潔化、智能化和精細化水平,加強自身煉化一體化程度,提高化工比例,加強區域一體化,建設煉化基地。如果錯過窗口期,企業恐怕會陷于被動,甚至被市場淘汰。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