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沙特開始對多數貨物和服務征收5%的增值稅。此前,沙特還公布了被稱為史上最大規模財政支出的新年預算案,旨在千方百計減少對石油的過度依賴,優化產業結構,打破單一發展的制約性“瓶頸”。
一直以來,沙特依靠源源不斷的石油“黑金”,可謂“富得流油”。石油是沙特的主導性產業,石油產業收入約占政府總收入的75%、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0%,以及出口收入的90%。這導致沙特經濟“畸形發展”,抗風險能力差。近年來,囿于減產和油價低位波動,沙特的經濟增長率由2015年的4.1%下降至2017年的0.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如果油價持續低迷而沙特又拒絕經濟轉型的話,未來5年內沙特可能破產。
沙特痛下決心轉型,并非始于當前。“增值稅”和龐大預算案,都是沙特“愿景2030”戰略規劃的關鍵步驟,寄望實施經濟轉型和綜合發展。簡單來說,就是痛下決心直面后石油經濟時代,通過各種措施實現經濟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
改革知易行難。自2014年年中全球油價大跌以來,2018年可能是沙特連續第五年出現財政赤字。沙特政府預計,得益于近萬億里亞爾的創紀錄財政支出,沙特經濟今年有望實現強勁反彈。不過,經濟學家對此則持謹慎態度,認為官方低估了新稅收、削減補貼和油價不振對經濟的影響。
無論如何,沙特痛下決心與單一的石油經濟說“拜拜”,這對世界上其他資源大國有很大的借鑒意義。除了沙特之外,世界上還有不少靠石油和資源吃飯的國家,這些國家普遍存在產業單一、工業化進程滯后、制造業發展薄弱等問題,能源出口賺取的外匯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主引擎”。隨著需求疲軟和頁巖油、新能源對石油的沖擊日甚,寄望油價回升到以前每桶百元上下的價格,可能性并不大。
IMF已多次建議嚴重依賴石油的國家進行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通過經濟結構改革和多樣性,擺脫對石油出口的過度依賴。IMF還算了一筆賬,僅征收5%的增值稅一項,就可為海灣國家非石油部分國內生產總值增加1.5到3個百分點。這一利好同樣適用于其他情況類似的國家,但前提是這些國家要有緊迫感,盡早擺脫“資源的詛咒”,改變單一的經濟增長模式,多管齊下,綜合治理,以補齊經濟發展的短板,讓經濟早日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