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化工儀器網 政策法規】11月4日,新修訂的標準化法通過人大表決,并對外進行發布。新《標準化法》將于2018年1月1日施行。相對于“服役”了近30年的“老”標準化法而言,新法有哪些變化?在國民經濟提質增效的要求下,新法將如何打破原來標準范圍過窄等“瓶頸”問題,11月9日,四川省質監局標準化處相關負責人一一進行了獨家解讀。
變化一
標準制定范圍從工業擴大農業、服務業
新的標準化法提出,本法規定的標準(含樣品)是指農業、工業、服務業以及社會事業等領域需要的統一技術標準。而在原來的法律規定中,主要限定于工業領域。該負責人說,新的標準化法中,把制定標準的范圍從第二產業擴充到農業、服務業等全產業中來了。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標準化制定的范圍過窄的“瓶頸”問題將得到解決。無論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是目前我國產業發展的階段來看,標準化的范圍擴大恰恰是體現了經濟發展的需要。“原來更多的講究產量,現在講究的是質量,而標準化則是質量的先行抓手。”該負責人說,標準化關乎到產業、產品質量的提升,如今涉及到任何一個行業、一類產品,都應該標準化。比如農家樂星級評比,公廁硬件、衛生規范要求等,這些都是標準,涵蓋著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同時,新的標準化法明確,國務院建立標準化協調機制,統籌推進標準化重大改革,研究標準化重大政策,對跨部門跨領域、存在重大爭議標準的制定和實施進行協調。
變化二
明確團體標準的法律地位
新法第十八條規定,國家鼓勵學會、協會、商會、聯合會、產業技術聯盟等社會團體協調市場主體共同制定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團體標準,由本團體成員約定采用或者按照本團體規定供社會自愿采用。
新的標準化法賦予團體標準以法律地位,構建了政府標準與市場標準協調配套的新型標準體系。該負責人說,社會團體作為市場主體的組織者和中介,在標準制定上具有一些先天的優勢。但在過去,標準化領域的標準制定由政府“包辦”,社會團體的作用沒有發揮出來。在以往的案例中,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某個行業或者團體,在統一技術標準方面走在了行業或者團體前列,代表著先進的技術或者質量,這些行業或者團體可以制定團體標準,但是地位和功能沒有體現出來,新法賦予法律地位后,相當于法律上予以肯定和支持。不但如此,法律還提出對標準化工作作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鼓勵各行各業積極參與到標準化的制定工作中來,說明國家對標準化的工作的越來越重視。”
變化三
首次明確提出加強標準國際化活動
標準是世界通用語言,是國際貿易“通行證”。
新的標準化法首次提出,國家積極推動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開展標準化對外合作與交流,參與制定國際標準。該負責人說,新的標準化法強調了中國在標準制定、實施過程中要確保公開性和透明度,真正使標準化工作能夠與國際規則深度融合,更好地促進中國標準與國際標準之間的‘軟連通’,助力中國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中國作為世界經濟大國、貿易大國、制造大國,需要更加重視標準化在國際交往中的作用。該負責人認為,過去我國更多強調采用國際標準,現在既要結合中國國情來采用國際標準,還要推動中國標準向國際標準的轉化。
編輯點評
鑒于團體標準化工作剛剛在我國開展,考慮各社會團體對標準編制方面需求及團體標準的特點,中國標準化協會組織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中華中醫藥學會、中國電子學會等18家團體標準試點單位,根據團體標準編制過程中的實際需要,優化了標準本身的結構層次,以及要素的表述方式,添加了英文版標準的編排格式,突出了團體標準編寫的特點,編制了中國標協標準《團體標準的結構和編寫指南》,方便團體標準的編寫工作。
(原標題:新《標準化法》明年1月實施 標準制定范圍擴到全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