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化工儀器網 市場分析】近年來,我國科研機構在工業領域,以軍事、航天、高端
裝備制造、機器人、無人駕駛汽車、智能電網等重點行業的應用需求為指引,開展多傳感器圖像融合技術、智能巡檢機器人技術、仿生傳感器技術、柔性化設計技術等光傳感器先進技術的研究,并且這些研究已經逐步市場化。
其中,光傳感器件在汽車、工業、醫療和消費電子領域的普及率越來越高,成為智能產品設計的一個重要標志,特別是近幾年來智能手機、智能照明、數碼電子產品、智能制造和物聯網技術的發展,促使得光傳感器件技術不斷提升。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委托相關行業協會并組織骨干企業、研究機構、大專院校、行業專家等共同編制的《中國光電子器件產業技術發展路線圖(2018-2022年)》,路線圖對光傳感器產品發展現狀與規劃進行了詳盡描述。從該路線圖不難看出,光傳感器件對下游物聯網、智能移動終端、智能制造等應用市場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全球光傳感器市場1836億元
根據中國電子元件行業協會信息中心的數據,2016年,全球光傳感器市場規模達1370億元。近年來,在智慧城市、物聯網、智能移動終端、智能制造、機器人、智能電網、石油石化、新能源等下游應用市場的推動下,中國光傳感器市場快速成長,成為拉動全球光傳感器市場增長的主要力量。2016年,中國光傳感器市場規模達778億元,約占全球市場規模的57%。預計到2022年,全球光傳感器市場規模將成長至1836億元,2016~2022年復合增長率達5%,中國光傳感器市場規模將成長至1180億元,2016~2022年復合增長率達7%。盡管未來中國光傳感器市場的增速依然可觀,但由于我國傳感器行業發展水平較低,本土企業實力弱小,因此要想在快速增長的市場中分一杯羹,難度依然很大。
在紅外傳感器領域,已有數家初具規模的生產企業,部分產品的技術指標能夠滿足國內市場需要,但在高端技術方面仍處于爬坡階段。在光纖傳感器領域,由于國內幾大光纖光纜大廠的投入,技術水平呈較快增長的趨勢,但是目前國內生產的光纖傳感器的種類仍然較少,企業銷售額也大多在幾千萬到一億元的范圍內,而且企業銷售額中很多是含有光纖傳感器監測方案設計的費用,真實的光纖傳感器業務收入更低,國內大部分市場仍為國外企業占據。
在市場份額最高的圖像傳感器領域,目前,我國本土企業在200萬像素以下的圖像傳感器國內市場中能占據80%以上的市場份額,但是在手機攝像頭的核心———高像素CMOS圖像傳感器領域,幾乎看不到中國廠商的身影。
目前,全球手機用高像素CMOS圖像傳感器主要被日本索尼、美國豪威科技、韓國三星等少數廠商占據。不過,2016年,由中信資本、清芯華創和金石投資組成的財團收購了美國豪威科技,此次收購對我國圖像傳感器技術的發展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激光傳感器、環境光傳感器、紫外線傳感器等產品情況比較類似,國內從事研發和生產的企業很少,國內市場被國外進口產品瓜分殆盡。總的來看,目前我國光傳感器行業的現狀主要是企業規模偏小、產品檔次低、市場份額低,與我國蓬勃發展的光傳感器市場極不相襯。國外對開發和利用傳感器技術相當重視,日本工商界人士甚至聲稱“支配可傳感器技術就能夠支配新時代”。我國傳感器的研發工作開始晚于外國,加之受國民經濟發展水平、資金等限制,致使技術落后,發展緩慢。據國內專家評估,我國傳感器的技術與歐、美等相比,在科研開發上要落后10年,在生產技術上落后15年。光傳感器作為傳感器行業的主要分支之一,與整個傳感器行業的情況基本一致。
目前歐美日企業靠高端產品維持市場優勢,國內企業以中低端產品開展價格競爭。形成國內外技術差距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國外高度重視功能材料的研究;第二,國外高度重視制造工藝的持續改進。國內外各國發展技術的途徑也不同,通常以美國為代表的為先軍工后民用、先提高后普及,走自主研發的路子;以日本為代表的側重實用化和商業化,先普及后提高,走從引進、消化、仿制到自行改進設計創新的路子;而我國也是先軍工后民用、先提高后普及,但受整體技術水平落后的限制,自主創新還任重道遠。
多因素掣肘行業發展
在光傳感器產業領域,
知識產權已成為各國競爭的焦點。近五年來,世界范圍內尤其是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光電傳感器新興產業領域的專利數量激增,發明專利申請量增速顯著加快,是同期傳統產業領域發明專利申請平均增速的3~4倍,而國內企業
知識產權戰略布局缺乏,專利數量有限,發明專利的實質性特點不突出。國內企業欲發展壯大,必須高度重視知識產權,加大知識產權工作力度,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制度的作用,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快速和可持續發展。
光傳感器行業涉及光學、光電子學、微電子學、材料學、甚至計算機網絡等多門學科,需要上中下游產業鏈互相銜接,更要保持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并舉,因此需要多元化的人才,特別是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復合型人才。
光傳感器中小企業面臨不公平的經濟政策我國目前的經濟政策主要是依據所有制類型和行業特性來制定的,而不是根的競爭地位。國家銀行的呆賬準備金、資本結構優化扶持金、新增貸款和新增上市額度等優惠政策幾乎全對大企業傾斜。另外,中小企業還負擔著各種稅收構成以外名目繁多的收費,政府資助申請條件高,民間缺少真正意義上的風投,政策性資助難以落實。
我國光傳感器行業發展思路與目標
《路線圖》提出,行業需以“應用倒逼新材料、新工藝的研發”作為發展的核心內容國內外專家綜合研究表明,傳感器總的發展趨勢為:智能化、微型化、多功能化等,為了實現上述發展趨勢,光傳感器企業必須根據應用市場的需求,有的放矢,基于“應用拉動創新”的模式,著眼于產品的發明或改良、新材料的發現、生產方式的革新即新工藝的實施等,集中有限的優勢資源,跟蹤國際技術潮流,與相關大規模、科研單位進行合作,包括基礎理論研究合作;其次要與國外先進傳感器企業進行技術合作,通過技術轉讓、OEM、合作經營、合資等多種方式來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再次利用企業內部必須建立開發管理體系,有效激勵和約束研發人員;最后要引進先進研發工具,為研發可靠性提供保障。
以“高端產品的開發和品質提升”作為發展的根本任務眾所周知,國內傳感器行業與國際著名傳感器公司仍存在較大差距,具體表現在實驗樣品與批量生產存在差異,基礎工藝與理論研究滯后,工藝
裝備、工裝夾具相對落后,外觀與包裝等細節上差距。由于技術門檻較低,國內企業憑借成本優勢,占據中低端光傳感器領域中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而在高端光傳感器領域的市場份額主要被歐美、日本及臺灣地區的企業所占據,未來隨著下游行業需求的不斷增長,國內領先企業將憑借著中國企業的成本優勢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
以“粗放式向精細化管理升級”作為發展的堅實基礎在當今中國傳感器行業,傳感器價格已到了“錙銖必較,分毛必爭”的階段,企業要有效益,不得不更加重視管理,在精細化管理方面,切實轉變觀念,強力執行目標,優化運營流程,提升工作效力,嚴格控制成本,建立企業標準,健全考核體系。推進精細化管理,促進光電企業發展進入新常態,持續穩定的發展。
以“擴大國際合作,占領國際市場”作為發展的最終目標國際化是傳感器行業發展的趨勢,傳感器企業要在行業內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邁出國門,擴大國際合作,歷經國際市場的洗禮,才能最終占領國際市場。首先是國際人才的引進與管理,其次傳感器必須經過國際相關認證,才能獲得國際市場通行證;再次是國際營銷道路建設,最后把品質保證及顧客需求放在首位,在國際競爭中不斷壯大。
產業結構調整目標
到2022年,我國光傳感器行業本土品牌的銷售規模總額得到大幅度提高,國產化率達到30%以上,產品門類基本齊全,產品性能和檔次接近同時期國際先進企業水平,尖端產品能滿足我國軍工、航空航天等領域的要求。圍繞產業基礎相對較好的紅外傳感器和光纖傳感器領域,推進大公司戰略,到2022年,培養1~2家紅外傳感器或光纖傳感器產品年銷售額超過3億元,產品技術性能基本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本土企業。圍繞移動智能終端用圖像傳感器、環境光傳感器、面部識別紅外傳感器、光電心率傳感器等市場需求量巨大的微型光傳感器類別,通過引進吸收的方式提高產品技術水平,加快民族品牌的培養。爭取到2020年,有1~2家中國民族品牌在政策扶持、管理落實的條件下,培育光傳感器創新型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清除不利于創新的管理障礙,改善創新企業的啟動與發展的管理框架,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創新型企業的投資力度。通過強基工程、集成電路發展基金等國家級產業化扶持資金的投入加速急需發展的光傳感器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
編輯點評
“十三五”以來,隨著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國家戰略出臺和新一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我國光電子器件產業也迎來了獲得了重大發展機遇。但在高端光傳感器領域的市場份額主要被歐美、日本及臺灣地區的企業所占據,未來隨著下游行業需求的不斷增長,國內領先企業將憑借著中國企業的成本優勢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
(原文標題:市場過千億 看光傳感器四年內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