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儀表網 儀表產業】土壤,對人類來說,是不可替代的重要資源,但是在現代生產生活中,往往給土壤帶來污染。1月6日上午9時,重慶土壤修復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立,標志著重慶聚集多方力量攻堅土壤修復難題,推動土壤修復產業健康發展。
1月6日,重慶土壤修復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立現場。 記者 韓政 攝
2018年1月6日,持續陰雨天氣,讓重慶室外倍感濕冷,但重慶環投再生資源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在江的內心洶涌澎湃。從這天起,跟環保打了一輩子交道的他多了一個新頭銜:重慶土壤修復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
早在半年前,重慶土壤修復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開始醞釀,重慶環投再生資源開發有限公司牽頭,與另外11家單位共同發起,下設一個專家委員會,聚集13名國內土壤修復領域有影響力的學者和技術人員。
據了解,該聯盟將通過整合行業各方資源,創新土壤環境治理修復技術,推動研究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強化內部交流與合作,培育推薦知名企業和專家,努力把聯盟打造成為為政府決策提供支撐、為企業發展提供服務、得到行業認可和促進行業規范化發展的平臺組織。
據了解,在土壤修復方面,重慶市從2006年就開始開展,取得顯著成效,目前有上百家機構和企業從事這一行業。
但在重慶理工大學污染場地修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戰略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高煥方教授看來,雖然從業企業數量較多,總體而言小而不強、多而不精,大多數企業技術水平較低,從業人員參差不齊,跟沿海城市相比,還有不少差距。
“土壤污染與當地的產業息息相關,重慶過去是重工業基地,因此土壤中污染成分較多的是重金屬和有機物。”高煥方說,相對大氣污染、水污染來講,土壤污染的成分更復雜,防治難度更大,目前常采用物理、化學、生物等修復方法,但還未找到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成立戰略聯盟,將以企業為主體,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為支撐,加快新技術、新設備的研發,培養更多的技術人才,不斷增強重慶土壤修復行業的核心競爭力。
“土壤修復在國內算是一個新興產業,2000年之前都是一些外企在做;2000年以后,國內的一些科研單位開始摸索污染場地是怎么一回事。”回顧這個行業的發展,周在江娓娓道來。
2016年5月28日,國務院印發《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按照部署,今年年底將完成農用地土壤污染調查,2020年底前掌握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中污染地塊的分布及環境風險情況。
土壤修復產業蘊藏多少商機?“目前還沒有一個具體數額,有人說上萬億元,有人說上六萬億元,不管多少,商機是巨大的。”周在江說,特別是國務院印發《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后,許多社會資本看到商機,已紛紛進入這一領域掘金。
“土壤修復是土壤環境治理的其中一環,今后應當向全產業鏈發展,往前為工業生產企業提供技術支持,防治管控污染物進入土壤,建立風險防范機制和應急措施,往后為業主單位提供監測等配套服務,這兩塊比土壤修復市場還要大。”在戰略聯盟成立大會上,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黃錦樓對行業的未來充滿信心。
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主任林玉鎖則認為,我國目前的土壤管理還處于“補課”、“打基礎”階段,土壤環境防治涉及到的調查、監測、評估、修復制度幾乎處于空白狀態,當務之急應出臺《土壤污染防治法》,制訂相應的土壤修復的標準、工藝等,為土壤修復產業提供制度保障。
(原文標題:土壤修復催生新產業 重慶成立戰略聯盟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