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儀表網 儀表產業】12月25日,由中國科學院安徽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裝置總體研究室絕緣子項目組承擔的第9-13批383件ITER低溫絕緣子從等離子體所啟程運往法國ITER總部,這也標志著ITER低溫絕緣子批量研制合同第一階段順利完成。
ITER低溫絕緣子合同第一階段完成
絕緣子是ITER磁體系統中的關鍵部件,1400余件絕緣子在ITER裝置主機的縱場超導磁體、極向場超導磁體、內外氮屏和電流引線中作為液氮、液氦的絕緣通道,通過管路和冷質部件構成冷卻回路,同時擔負著對地絕緣的作用。ITER低溫絕緣子批量合同于2013年7月簽訂,經過4年的研發、測試、生產工作,合同第一階段的880件30kV絕緣子和250件絕緣子在年末順利結束,為2017年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為保障ITER磁體系統的安全運行,所有絕緣子進行了多輪性能驗證測試,包括冷熱循環測試、電性能測試及氦氣密測試等。絕緣子耐電壓等級達到56kV,耐氣壓4Mpa,同時在室溫到液氮溫度冷熱循環5次后,氦漏率低于10-9Pa·m3/s。此外,10件絕緣子經ITER委托,在CERN、KIT經過了嚴格的性能指標測試,測試結果完全符合ITER技術要求。
自2006年在EAST裝置中完成耐極低溫復合材料絕緣子自主研發后,裝置總體研究室絕緣子項目組先后承擔了印度SST-1裝置絕緣子、德國IPP氦氣流絕緣子、ITER熱屏絕緣子、ITER低溫絕緣子、ITER室溫絕緣子的研發工作,并于日前簽訂了ITER低壓絕緣子合同。項目組也經歷了絕緣子生產從原型件的手工繞制到批量件的自動化纏繞、質量管理體系從無到有的過程。現階段所有絕緣子采用真空繞制技術,實現了產品零廢品率的突破,并以其可靠的質量和優良的性能獲得了聚變界的一致認可。
2018年絕緣子項目組將繼續完成ITER低溫絕緣子研制合同第二階段200件30kV絕緣子以及ITER室溫絕緣子生產工作,并將開始ITER低壓絕緣子的研發工作。項目組依托等離子體所雄厚的科研實力,將繼續進行技術的創新、生產工藝的改進以及質量體系的進一步完善,為我國聚變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原標題:ITER低溫絕緣子批量合同第一階段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