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重點是打贏藍天保衛戰。
2017年是“大氣十條”第一階段收官考核之年。12月初,環保部部長李干杰表示,盡管離“大氣十條”第一階段收官考核還剩最后一個月,但從目前情況來看,“大氣十條”考核目標有望圓滿完成。
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到11月份,全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PM10的濃度比2013年同期下降了20.4%,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PM2.5的濃度比2013年同期分別下降了38.2%、31.7%、25.6%,下降幅度均大幅高于考核標準。
對于“大氣十條”提出的北京到2017年PM2.5年均濃度要達到60微克/立方米這一難度較大的任務,北京市環保局總工程師于建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通報:截至12月10日,北京PM2.5累計濃度保持在5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7%。伴隨藍天大考進入倒計時,北京“通關”信心不斷增強。
大氣污染治理領域所取得的成績是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改善的一個生動體現。正如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闡述的,“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取得明顯成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這是黨中央對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效的充分肯定,也為下一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奠定了基礎。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調整能源結構,加大節能力度和考核,調整運輸結構。對調整運輸結構的部署,凸顯其重要性與緊迫性。
有關專家在分析京津冀重污染天氣成因時有一個形象的比喻,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和以公路運輸為主的貨運交通結構是壓在區域空氣質量改善頭上的“三座大山”。搬掉這“三座大山”需使出鍥而不舍之力。
鐵路貨運的單位貨物周轉量能耗、單位運量排放主要污染物僅分別為公路貨運的1/7和1/13。“調整京津冀地區交通運輸結構,引導貨運由公路走向鐵路,減少重型柴油貨車使用強度,是改善京津冀地區空氣質量的關鍵舉措之一。”環保部宣傳教育司巡視員劉友賓說。
專家表示,要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需制定科學合理的目標和時間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認為,大氣污染防治面臨著多重挑戰。一是產業結構調整的挑戰,既發展經濟又保護環境,對于有些地方來說,產業結構調整會非常痛苦。二是能源結構的調整,“煤改氣”“煤改電”需要付出巨大成本,還面臨群眾經濟承受能力的挑戰。三是城市管理能力挑戰,比如節能考核、調整運輸結構,需要城市管理相應跟進。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后的環保部黨組(擴大)會議上,環保部提出將抓好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著力開展清水行動、扎實推進凈土行動、加快生態保護與修復、改革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治理體系等六個方面工作,確保到2020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2018未來能源大會將于2018年1月12日在北京舉辦,詳情請點擊
http://www.china5e.com/subject/show_1134.html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