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塑料行業既能為國家節約資源,促進經濟發展,又可為環境保護作出巨大貢獻,是一個利國利民,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綠色環保事業。廢舊塑料的回收利用作為一項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措施,正日益受到重視,尤其是發達國家工作起步早,已經收到明顯效益。石油儲量越來越少,再生塑料也意味著石油再生。利用廢舊塑料熔融造粒,既可緩解塑料原料供需矛盾,又可大量節省國家進口原油的外匯。
圖片來源于網絡
然而,今年對于任何一個行業來講,談起環保無不感慨良久。前期一波接著一波的環保停產潮,入冬以來“2+26”個城市采暖季空氣防治活動中,企業或停工或錯峰,給本就清冷的冬季又添了一份落寞與蕭條。
提到再生塑料,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污染問題。原本作為循環產業的再生行業,為什么會被冠上“散亂污”的帽子呢?首先,再生塑料種類繁多,據從業人員介紹,可以用數以萬計來形容。在眾多回收來的廢棄塑料中,由于從業人員難以辨認每一種塑料,并且仍有部分塑料無法熱熔塑化,其利用價值較小,因此分揀中變出現隨意丟棄或者填埋焚燒等,種種行為無不對環境造成傷害。第二,行業剛開始由于利潤較高,且本身對技術要求不太高,加之此時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未能及時加以管理和引導,導致廢塑料粗加工從業者人數急劇增加,而由于這種粗獷式經營方式,直接導致出現占用耕地,環保設備不完善以至于污水、廢氣處置不當等違法行為出現。
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年代,互聯網思維已經延伸到各行各業,我國也在著眼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互聯網思維”作為一種全新的商業理念,在移動互聯概念遍地開花的時代,被無數處于不同領域的從業者用于實踐。那么“互聯網+再生塑料”領域,又將迎來哪些新突破呢?
“互聯網+”的新模式,主要是促進大數據、信息技術等在塑料全產業鏈的滲透與應用,使交易市場由線下向線上線下結合轉型升級,實現上下游企業間的智能化物流。對于廢塑料行業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改造升級。
再生意識的全民化。信息化時代,全民被教育的成本也大幅降低,霧霾治理已經深入到每個社會人的意識之中。再生塑料之所以存在污染,解決長期以來的源頭回收難題至關重要。因此,在信息化時代,長期困擾再生行業的回收難題也將在人們社會責任感與前瞻性眼光的參與中,以更加有影響力的姿態向社會發聲。展望未來,在“互聯網思維”的帶動下,將會有不同領域的跨界人才加入,全民再生的意識將給再生領域帶去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再生制品的信息化,助力源頭回收。我國對塑料制品缺少有效的引導和再利用加之,因此人們對使用后的廉價塑料制品隨意處置,通常是各種品類的廢塑料、廢金屬、廚余等混雜丟棄,從而造成了分揀難題以及二次污染。在信息化時代,商品的加之被重新定義。回收制品的“信息化與社交化”將增加商品的虛擬附加值,有效的促進消費者有意識的分類回收,再加上智能化的回收設備,將在源頭上推進我國廢塑料回收體系的建設。
回收渠道電子化。傳統的塑料回收行業,企業主要依靠進口或城市回收站采購原料。在這個過程中,原料幾經輾轉,不但效率低、造成二次污染外,最重要的是難以滿足企業大規模、成批次的生產需求。在互聯網時代,再生行業可以通過線上平臺進行線下資源的有效置換,從而減少流通環節,大幅降低回收原料的成本,提高原料品質。
傳統行業正在經歷來自互聯網大“風口”的逆向風流,積極尋找創新升級之路。再生塑料行業站在風口上,正在經歷六個革命性轉型。
從“洋垃圾進口”轉向“國內垃圾分類回收”
2017年再生塑料政策收緊,“禁廢令”落地有聲,之前常規的毛料進口已經進入歷史。后期國內前段有效分類需要借助互聯網的東風,建立多重有效回收模式。
從“隨地建廠”轉向“園區集中”。
2017作為“最嚴環保年”,再生行業也在逐漸告別“散亂污”的年代,隨地建廠、隨地排污現象在也政策壓力下逐漸減少。盡管目前國內合規園區不多,但后期伴隨政策扶持,各地區園區相繼建成后,再生行業又是一片生機。
從“低小散”轉向“集團化、規模化”
因為再生行業準入門檻低,因此近四十年的發展中,形成了“低小散”的特點。事實證明,此類企業利潤低、污染大、抗風險能力小。再生行業只有集中度約稿,企業的盈利能力也越強,我們對環境的貢獻也越來越大。
從“材料加工”向“產品生產”延伸
傳統的再生塑料企業基本以粗加工為主,但在成本高企、顆粒低價的時代,企業盈利空間逐漸縮窄。“產銷一體化”這種延長產業鏈的模式可以控制成本、增加利潤。
從“勞動密集型”轉向“智能制造”
近幾年中國在逐漸擺脫“勞動密集”的傳統概念,在“互聯網”的窗口上,通過技術研發打造行業智能時代。從原來的手工分揀清洗轉向智能制造,后期將涌現技術水平高、產品先進、現代化程度高的企業。
從生產者轉變環境綜合服務商
世界資源永遠是人類的一大熱門話題,節約資源的口號已慢慢深入到人心,因此再生料的覺醒也是必然的,這樣人們通過資源的回收利用,才能真正的做到環保節能。再生塑料最終才會從“被誤解”正言到“被尊重”。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