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決策層8日明確,在落實十九大精神的開局年,中國將打響并確保打贏防范風險、精準脫貧和污染防治這三大攻堅戰,推動中國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8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18年經濟工作。在重申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的基礎上,會議明確: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必須深刻認識、全面領會、真正落實。
“對質量的強調意味著對速度的要求會弱化”,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表示,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這一根本要求下,中國經濟發展的目標、主要任務會有所調整,宏觀調控也會更為注重中長期視角。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也對中新社記者表示,對質量的強調意味著,中國在保證就業穩定的前提下,更多關注新經濟比重是否提高、單位GDP產出資源的消耗是否降低、創新貢獻是否增強等因素。
這種視角轉變將讓中國走出短期經濟波動的制約。潘建成分析說,對短期增速變動的過度聚焦,讓中國各方在相當長時間里習慣于通過增加投資和壓低環境成本等手段在短期內把經濟增速“拉起來”。其中,對投資的依賴導致杠桿率上升,對污染的忽視導致環境容量瀕臨極限,“這些都成為中國高質量發展的短板”。
針對上述問題,此次會議提出要統籌規劃,有序推進,確保打贏三大攻堅戰。其中,排在第一的正是使宏觀杠桿率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增強,防范風險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劉元春指出,中國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就是處理好高杠桿、高債務問題。要打好這場攻堅戰,中國未來將開展金融整頓,加大監管力度和對腐敗問題的治理。與此同時,中國還將通過債轉股來化解債務過高問題,并通過控制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總量,讓風險平穩的緩解。
他強調,中國對金融風險的管控,不會是簡單的運動式治理,而將會有一套具有整體、系統、協調性的組合拳。比如說,在金融整頓基礎上推動金融制度改革,在金融制度改革基礎上,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和地方行政體制改革跟進。
此次會議提出的第二場攻堅戰是精準脫貧要瞄準特殊貧困人口精準幫扶,要進一步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發力,把扶貧和扶志、扶智結合起來,激發貧困人口內生脫貧動力,鞏固扶貧成果,提高脫貧質量。
潘建成表示,打好扶貧的攻堅戰不僅要做到著眼于收入提升的硬扶貧,還要實現著眼于造血機制形成的軟扶貧。只有讓貧困人口在各方支持下,通過自己的力量,形成脫貧的內生動力,才能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的要求。
此次會議部署的第三場攻堅戰鎖定污染防治。會議要求,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繼續明顯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潘建成表示,今年以來,中國開展了有力的環保督察。此次會議的部署,表明中央將堅定不移的貫徹綠色發展理念。他指出,在大方向明確情況下,各方下一步需要總結經驗教訓,更好的讓綠色發展、經濟增長以及社會穩定融合起來。
通過上述三場攻堅戰,此次會議指明了走向高質量發展的路線圖。劉元春表示,這些攻堅戰既指向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也是下一步改革推進的切入口。2018年,中國料將在延續2017年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改革并推出一些新的舉措。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