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儀表網 儀表產業】據安徽商報報道,“部分城市PM10、PM2.5平均濃度同比仍不降反升,工業、揚塵、城市面源污染等仍未得到全面有效遏制。”11月15日,安徽省大氣污染防治聯席會議辦公室發布最新大氣污染信息。實際上,治理大氣污染是一個系統工程,流動檢測、立體觀測等新思想和新
裝備正在被引入治理之中。
大氣環境立體走航觀測車
監測大氣污染要追著污染跑
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有一本小說叫做《追風箏的人》;張帥則把自己比喻成一個追逐大氣污染的人。
現在,他站在他的“大氣環境立體走航觀測車”前。這輛車的頭頂,大氣觀測雷達正在緊張巡航,而在這輛車的內部,配合專用走航分析軟件,大屏幕正實時播放大氣污染特征分布結果和曲線。“目前對于大氣污染環境的檢測主要采用定點檢測的方法。但是不知道你想過沒有,污染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并不是靜止不動的。”張帥說。
因此,把對大氣環境的監測設備和分析軟件搬到車上去,是實際工作的需要。“走航觀測,可以追著污染物跑,對一次污染過程進行連續追蹤觀測,你的PM2.5高這是一個結果。我們要弄明白污染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樣才能評估外來輸送、局地污染對城市區域空氣質量產生的影響。”另一方面,當空氣質量監測點數據出現異常時,走航觀測車可以快速出動,“為什么出現異常?機動掃描測量將提供排查手段,快速鎖定污染區域,準確分析污染來源。”
立體觀測大氣給它“照個CT”
張帥2011年中科院博士畢業,依托中科院創新工程院,他創立合肥光博量子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環境氣象綜合立體觀測及相關技術咨詢與服務。
在張帥看來,目前國內由空氣質量監測點構筑的空氣污染檢測系統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于空氣污染各項數據的實際需求了”。“空氣質量監測點實際上提供的是一個實時評估,PM2.5多少,PM10多少。但是,這些數據太單薄,不能夠立體地描述當前的空氣狀況,也難以為治理空氣污染提供更多支撐。”
他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大氣環境立體組網觀測系統”。“從三個層面觀測大氣污染。第一個層面是天,使用衛星遙感擴展觀測范圍;第二個層面是空,激光雷達將進行立體的垂直探測;第三個則是地,由傳統的空氣質量檢測點和流動檢測車構成。”“舉個例子,傳統觀測系統就是給病人量個體溫,知道你發燒了,但是為什么發燒不知道,因為數據太單一,我們的立體觀測就是給空氣照個CT,腦子的數據是什么、心臟數據是什么、肺的數據是什么,一清二楚,再分析成因和治病就容易多了。”張帥說。
瞄準“大數據”將助力大氣治理
眼下,張帥和他的團隊正在全國重點污染區域開展“大氣環境立體組網觀測系統”試用。“首先是硬件投入,每一個區域要建立四到五臺激光雷達構成的觀測陣列、移動觀測車;此外,我們有一個平臺研發團隊,將衛星遙感數據、激光雷達觀測數據、地面站空氣質量監測點的數據,融入空氣質量模式,形成大氣污染四維實況分布,同時,我們有專門的數據分析團隊,通過深度挖掘“大氣黑盒子”,形成大氣污染管控決策支持報告,報告會告訴你,該區域空氣污染的癥結在哪?如何著手治理。”張帥說。
而在更遠的將來,張帥則把目光瞄準“大數據”。“如果這套系統在國內全面布點,我們就將進化成一家大數據平臺,不僅提供國內各城市和各區域的大氣污染大數據,也會進行數據挖掘和分析。希望為環境氣象管理工作提供科學的整體解決方案。”
(原文標題:追逐大氣污染的觀測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