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環保部印發《船舶水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征求意見稿)》。全文如下:
環境保護部辦公廳函
環辦科技函[2017]1707號
關于征求《船舶水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函
各有關單位:
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防治船舶污染水環境,保障生態安全,指導環境管理與科學治污,促進船舶水污染防治技術進步,我部組織制定了《船舶水污染防治技術政策》(以下簡稱《技術政策》)。
現將《技術政策》征求意見稿及編制說明印送給你們,請研究提出書面意見,并于2017年11月30日前反饋我部。逾期未反饋的,將按無意見處理。《技術政策》征求意見稿及編制說明可登錄我部網站(http://www.mep.gov.cn/)“意見征集”欄目檢索查閱。
聯系人: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李磊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西直門南小街115號
郵政編碼:100035
電話:(010)66556218
附件:1.征求意見單位名單
2.船舶水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征求意見稿)
3.《船舶水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征求意見稿)》編制說明
環境保護部辦公廳
2017年11月10日
征求意見單位名單
發展改革委辦公廳
科技部辦公廳
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
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
交通運輸部辦公廳
水利部辦公廳
農業部辦公廳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廳(局)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環境保護局
環境保護部環境應急與事故調查中心
環境保護部各督察局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
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
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
環境保護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
環境保護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
環境保護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交通運輸部環境保護中心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郵輪游艇分會
中國港口協會郵輪分會
中船重工第七〇四研究所
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
大連海事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青島港集團有限公司
重慶長江黃金游輪有限公司
重慶新世紀游股份有限公司
重慶大美長江三峽游輪股份有限公司
大連漁輪公司
南京中船綠洲機器有限公司
江蘇南極機械有限責任公司
武漢中舟環保設備股份有限公司
漢盛海洋裝備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嘉州環保機電設備有限責任公司
太陽鳥游艇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省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部內征求規財司、政法司、環評司、監測司、水司、土壤司、生態司、督察辦、環監局意見)
船舶水污染防治技術政策
(征求意見稿)
一、總則
(一)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防治船舶污染水環境,保障生態安全和人體健康,指導環境管理與科學治污,促進船舶水污染防治技術進步,制定本技術政策。
(二)本技術政策適用于中國籍船舶和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域的外國籍船舶(軍事船舶除外)營運中產生的含油污水(船舶機器處所油污水和油船含貨油殘余物的油污水)、生活污水(黑水)和灰水、含有毒液體物質的污水和船舶垃圾的污染防治。除含貨油殘余物的油污水和含有毒液體物質的污水之外的其他洗艙水、壓艙水、鍋爐及廢氣清潔系統的洗滌水、除船舶垃圾之外的其他固體廢物、
大氣污染物和噪聲的污染防治不適用于本技術政策。
(三)本技術政策為指導性文件,主要包括船舶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含有毒液體物質的污水、船舶垃圾的源頭預防、船上處理與回用、船上收集與轉運、岸上處理與回用等過程的污染防治技術和鼓勵研發的新技術等內容,為船舶水污染的環境管理與污染防治提供技術指導。
(四)船舶水污染防治應遵循預防為主、分類管控、岸船并用、強化監管的綜合防治原則。
(五)加強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環境質量要求較高水域的保護,在此類水域航行的船舶,應嚴格執行相關管理規定。
(六)推進船舶標準化建設,實現船舶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含有毒液體物質的污水、船舶垃圾的收集、處理及回用等污染防治設施的專業化配置,推動船舶綠色發展。
(七)加強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設施、處理設施建設,港口城市或區域應具備船舶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含有毒液體物質的污水、船舶垃圾的接收、處理及回用能力,各級政府應采取積極措施推進船舶水污染物接收、轉運和處理設施建設。
(八) 逐步建立船舶水污染防治全過程的信息化監管體系。
二、源頭預防
(一)鼓勵船舶生產企業開展船舶的綠色生態設計,使用綠色能源,降低能耗物耗,提高資源能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減少船舶水污染物的產生。
(二)機器處所油污水、油船含貨油殘余物的油污水的收集或排
放系統單獨設置,各自專用,并設置沉船防油泄漏設施。
(三)燃油、滑油及其他油類裝卸管路的甲板接頭處,應設置封閉式泄放系統的滴油盤。
(四)燃油柜、滑油柜和其他日用油柜應設有高液位報警裝置,防止溢流。
(五)除經型式認可能夠同時處理生活污水(黑水)和灰水的船用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外,生活污水(黑水)與灰水的收集或排放系統應單獨設置,避免混合。
(六)鼓勵船上人員節約用水,船舶采用真空便器等節水裝置。
(七)船舶垃圾應實施分類收集、貯存。
三、船上處理與回用
(一)一般要求
1. 船舶向環境水體排放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含有毒液體物質的污水、船舶垃圾,應滿足《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 3552)中規定的排放控制要求。船舶含油污水和生活污水回用應滿足相關標準要求。地方政府有更嚴格要求的,從其規定。
2. 船舶應建立船上水污染物處理與回用裝置管理制度。
3. 船舶營運中應做好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含有毒液體物質的污水、船舶垃圾的處理、排放與回用情況的相關記錄,以便備查。
4. 船舶應定期對相關處理與回用設施進行維修維護。
5. 禁止船舶排放水污染物時,船舶應設置污水收集儲存裝置對污水進行收集儲存或關閉相應的排放閥門,并按規定對控制措施進行記錄。
(二)含油污水
1. 在內河水域,機器處所油污水應逐步實現全部收集并排入接收設施;在沿海水域,應達標排放或收集并排入接收設施。
在內河水域,含貨油殘余物的油污水應全部收集并排入接收設施;在沿海水域,150 總噸及以上油船應達標排放或收集并排入接收設施,150 總噸以下油船應全部收集并排入接收設施。
2. 擬進行達標排放的船舶機器處所油污水的船舶,宜安裝符合
相關法規及規范要求并經型式認可的油水分離器,采用重力分離、聚合分離、吸附過濾或膜法過濾等處理技術及其組合工藝。船舶含油污水的排放管路應設置標準排放接頭,不應設有任何其他直接舷外排放接頭。應在裝置出水口安裝15 ppm 艙底水報警裝置(油份濃度計),當處理出水含油量不超過15 ppm 時方可排出舷外。
3. 擬進行達標排放含貨油殘余物的油污水的150 總噸及以上油船,應安裝符合相關法規和規范要求并經型式認可的排油監控系統。
(三)生活污水
1. 船舶可以根據管理要求、運營特點、經濟成本等因素對生活污水自主選擇“船上收集岸上處理”或“船上處理即時排放”的處理方式。
2. 船上污水處理設施投資較高,安裝條件較為苛刻,設施運行維護要求較高,適用于噸位較大、管理水平較高、經濟條件較好、運營航線停靠港口間隔較長的船舶。
船上污水收集設施建設和安裝投資低于船上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維護較為簡便,但需支付污水接收和處理費用,適用于短程運營航線以及需較為頻繁地停靠港口的船舶。
3. 新建造船舶或船齡較短且剩余壽命較長的在用船舶,如果運營航線停靠港口間隔長、船載人數多、經濟成本可行、適合安裝船上污水處理設施,可選擇船上處理即時排放方式;如果航線管理要求禁止排放、船體空間狹小、航線港口密集、船載人數少、改造成本高、不適合安裝船上污水處理設施,可選擇船上收集岸上處理方式。
船齡較長、因結構限制難以安裝船上污水處理裝置的在用老舊船舶,可選擇船上收集岸上處理方式;剩余壽命較短的老舊船舶因空間限制、難以承受改造成本等因素無法安裝處理裝置的,應予以淘汰。
4. 400 總噸及以上的船舶,以及400 總噸以下且經核定許可載運15 人及以上的船舶,其生活污水應達標排放或收集并排入接收設施,根據安裝船舶生活污水處理裝置的時間和排放水域,達到相應排放控制要求。應嚴格控制客運船舶向內河排放生活污水,推進生活污水岸上處理。
5. 船舶生活污水處理宜采用膜生物反應器、接觸氧化法、電解法、超濾、膜過濾、臭氧消毒、紫外線消毒等技術及其組合工藝,減少五日生化需氧量、懸浮物、耐熱大腸菌群、化學需氧量和總氯(總余氯)的排放。
客運船舶向內河排放經處理的生活污水時,還應增加高效的脫氮除磷處理工藝,采用生物—絮凝—膜生物反應器法、膜生物反應器—沉淀—消毒法、絮凝沉淀—加藥消毒法、微濾膜生物—混凝除磷法、生物—溶解氣浮—微濾法等組合工藝方法,減少總氮和總磷的排放。
6. 向接收設施排放生活污水的船舶,應設置生活污水標準排放接頭。
7. 應逐步實施灰水管控,通過設立排放控制區、實施綠色船舶計劃等,提高灰水處理率和回用率。船舶灰水處理宜采用模塊集成生活污水處理裝置,灰水經預處理后進入生活污水處理主體裝置,經處理后達標排放。灰水預處理宜采用化學混凝法、生物接觸氧化法、電解法、吸附分離法等技術及其組合工藝,實現灰水中油脂的破乳分離和表面活性劑的降解。
8. 鼓勵船舶設置中水回用系統,經處理的生活污水用于船上沖廁、甲板沖洗和設備冷卻等用途,提高廢水回用率,減少向環境水體的排放。鼓勵將灰水收集到灰水艙,經處理后回用。中水回用宜采用模塊集成裝置,分別經灰水預處理、生活污水處理和深度處理后實現回用。
9. 船舶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宜采用不產生或少產生污泥的技術,應將污泥及時排入接收設施。
10. 應建立有效的船舶生活污水處理作業程序,并對生活污水排放進行詳細記錄。特殊排放控制區宜通過鉛封排出閥和檢查鉛封情況實施監管。
(四)含有毒液體物質的污水
1. 含有毒液體物質的污水不得向內河水域排放;在沿海水域,
應達標排放。根據污水中有毒液體物質類別(《國際散裝運輸危險化學品船舶構造和設備規則》的第17 或18 章的污染物種類列表中標明的,或者根據《國際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約》附則II 第6.3 條以及國際海事組織每年發布的“ 液體物質的臨時分類”(MEPC.2/Circ.XX 通函)暫時被評定為X 類、Y 類或Z 類的物質),分別執行相應的排放控制要求。
2. 如不能免除預洗,船舶在離開卸貨港前應按規定程序預洗,預洗的洗艙水應排入接收設施。其中,X 類物質應預洗至濃度小于或等于0.1%(質量百分比),濃度達到要求后應將艙內剩余的污水繼續排入接收設施,直至該艙排空。預洗后,含有毒液體物質的污水方可按照國家法律法規的要求排放。
(五)船舶垃圾
1. 船舶垃圾不得在內河水域傾倒。根據船舶垃圾類別和海域范圍,分別執行相應的排放控制要求。對于不同類別船舶垃圾的混合垃圾的排放控制,應同時滿足所含每一類船舶垃圾的排放控制要求。
2. 宜采用液壓打包技術,利用船用垃圾壓實機暫時收存船舶垃圾。
3. 宜采用雙軸破碎技術,利用船用垃圾碎破機粉碎船舶垃圾。
通過污物粉碎機粉碎或磨碎食品廢棄物,當粉碎或磨碎后污物最大尺寸≤25 mm 時,方可在距最近陸地大于3 海里且小于等于12 海里的海域排放。
4. 清洗貨艙、甲板和外面時,應不用或少用含有危害海洋環境物質的清潔劑和添加劑。
5. 應設置船舶垃圾告示牌,并制定船舶垃圾管理計劃,經相關部門批準后嚴格實施,填寫并保存垃圾記錄簿。
四、船上收集與轉運
(一)船舶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和船舶垃圾實施收集并排入接收設施時,應在船上設置含油污水貯存艙(柜、容器)、船舶生活污水集污艙和船舶垃圾收集、貯存點。
含油污水貯存艙、船舶生活污水集污艙應防滲防漏,設置高液位報警裝置。貯存在生活污水集污艙的生活污水應消毒處理再排入接收設施。
船舶垃圾收集和貯存應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相關要求,保持衛生,不發生污染、腐爛和產生惡臭氣味。
(二)從事船舶污染物、廢棄物接收作業,或者從事裝載油類、污染危害性貨物船艙清洗作業的單位,應當具備與其運營規模相適應的接收處理能力,并將船舶污染物接收情況按規定報告。
(三)對于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的監管應實施轉移聯單制度。
五、岸上處理與回用
(一)港口、碼頭、裝卸站和船舶修造廠所在地市、縣級人民政府應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要求,統籌規劃建設船舶污染物、廢棄物的接收、轉運和處置設施,宜與其他市政設施銜接,集約高效運行。
鼓勵港口建設船舶含油污水和生活污水處理與回用設施。
加強內河船舶含有毒液體物質的污水的接收和處理設施建設和運行,嚴格執行排放控制要求,防范環境風險。
(二)港口碼頭建設的污水處理設施向環境水體排放水污染物應滿足《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 8978)、環境影響評價批復要求和排污許可證要求。鼓勵相關管理部門根據改善水環境質量需求,根據污水性質,對港口碼頭建設的污水處理設施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8918)或《石油化學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 31571)。排向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的,應滿足其預處理要求。
(三)岸上處理船舶含油污水,宜采用重力分離、混凝氣浮、過濾吸附等技術及其組合工藝。
(四)岸上處理船舶生活污水,宜采用生化、物化、電解、膜生物反應器、活性炭吸附等技術及其組合工藝。
(五)岸上處理處置污泥、船舶垃圾,宜采用焚燒和安全填埋技術。
(六)鼓勵船舶含油污水、生活污水、船舶垃圾經處理后回收利用。
(七)鼓勵建設國際公約中要求的其他船舶污染物的接收與處理設施。
六、鼓勵研發的新技術
(一)鼓勵研發結構簡單、處理效率高、全自動運行維護、出水含油量更低的機器處所油污水處理技術。
(二)鼓勵研發處理周期短、占用空間小、無或較少二次污染、運行維護簡單,適應船舶運行、處理穩定的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和技術。如高效膜生物反應器(EMBR),超臨界水氧化處理技術,黑水和灰水一體化處理技術等。
(三)鼓勵研發能夠高效脫氮除磷的船舶生活污水處理技術。
(四)鼓勵研發超聲強化絮凝-固液分離等物化預處理技術,使灰水中的油脂實現破乳分離,并降解灰水中的表面活性劑。
(五)鼓勵研發物化預處理技術(灰水處理)+生化-物化-MBR 技術(生活污水處理)+生物活性炭或納濾膜法技術(深度處理廢水)工藝,促進生活污水與灰水的中水回用。
(六)鼓勵研發真空機械蒸汽再壓縮等船舶生活污水零排放處理技術。
(七)鼓勵研發合成孔徑雷達等可對船舶含油污水排放實施跟蹤監測的技術。
(八)鼓勵研發船上生活污水處理裝置在線監測技術,安裝生活污水處理裝置排水在線監測設備,并與排放口相關聯,達不到排放標準要求時控制其排放。
(九)鼓勵研發利用自動識別終端、傳感器、通信和軟件監控平臺等,可實時監控船舶生活污水排放情況的技術。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