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位于海安黃海大道的原南通優尼科化工有限公司內設備拆除一空。優尼科化工拳頭產品是脫氫乙酸,這一產品在全國市場占有率達到40%。但是,在化工企業“四個一批”專項行動中,這家成長度非常高的企業主動配合政府,關閉了生產線,拆除了所有生產設備。
成立“減化”工作領導小組,制訂出臺“減少落后化工產能”實施方案、工作計劃和考核細則,建立開展“四個一批”聯席會議制度,擬定“四個一批”工作實施方案,區鎮成立以主要領導為組長的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落實屬地管理責任。自全省“263”減化和化工企業“四個一批”專項行動開展以來,海安打出“組合拳”,積極穩妥推進全縣化工行業減少落后產能和升級轉型工作,打響綜合施策抓整治、轉型發展促提升的硬仗。
“按照停產到位、設備安全拆除到位、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銷或變更到位、債權債務處理到位、有毒有害物質處置到位、原有土地遺留污染物處置到位、職工安置到位的標準,我們對企業進行了獎補。”海安縣發改委主任夏衛軍介紹,“目前,全縣77家化工生產企業,確定關停46家,占比達到60%。今年計劃關停24家,目前已經完成20家,占全年任務83% 。”
一邊是限時限刻關閉部分企業,一邊是科學引導部分企業轉型升級,海安在專項行動中注重兩手抓。南通科星化工有限公司是國內有名的清洗劑、切削液、防銹劑、金屬表面處理劑等產品的生產企業,這家有著30多年歷史的企業存在設備老化嚴重、產品滴漏跑等問題。隱患整改迫在眉睫!海安引導科星公司投入超億元,新上反應釜陣列、物料管網輸送系統、智能機器人手臂操作系統等自動化生產設備,自動化流水線達到14條,杜絕了生產和包裝過程中的跑冒滴漏現象,有效提升了環保水平。
指導相關企業建立24小時環保、安全生產巡查制度,形成“一企一策”督查具體方案,組織社會公眾參與化工行業整治全過程,通過媒體及時公布整治信息,海安構建了全方位、立體式監控體系。
在江蘇飛亞化工集團門口的一塊碩大的電子顯示屏上,實時顯示著大氣污染物排放情況。飛亞化工的產品主銷歐美及東南亞地區。作為亞洲最大的二苯胺、橡膠防老劑生產基地,飛亞化工也是全市的納稅大戶。整治過程中,海安對這家企業提出“處理手段更加先進,廢氣排放優于國標”的要求。為此,該公司投入研發經費近億元,尋求和南京工業大學合作,成立了飛亞化工南京工業大學研究院,并請來江蘇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專家組編制了廢氣現狀檢查及整治提升方案,提升廢氣處理工藝及效果。與此同時,公司還在各廢氣排口和廠界安裝在線監控系統,隨時管控環境污染風險。(通訊員 盧鋒 吳薇 記者 趙勇進)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