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底,《科學》雜志發表了愛爾蘭圣三一大學牽頭完成的一項研究成果:納米銅膜表面不可能是平的。文章指出,構成銅表面的晶體顆粒不可能完美契合,相互之間有傾斜和角度變化,造成錯位和表面粗糙。英國、美國科學家和英特爾公司的研究人員也參與了此項研究。 材料的電子、溫度和機械等特性一般是由組成材料的晶粒的構成方式決定的。過去普遍認為這些晶粒象積木塊一樣組合起來,相互之間會有些隙縫。愛爾蘭的研究人員重點研究了集成電路中廣泛使用的納米級金屬銅,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測量其三維結構,包括相鄰晶粒間的角度,發現晶粒間是有旋轉角度的。因此,納米膜的表面不可能是絕對平滑的。 這項研究將對納米級材料的設計產生前所未有的影響。課題組找到了如何通過控制晶粒的旋轉從而操控材料性能的方法。如,通過設計減少電阻,從而延長手機等移動終端的電池壽命。除消費類電子產品外,該項研究對醫學植入和診斷等也有應用價值。 編輯點評 利用納米管獨特的性質,一維管狀結構、導電、高的比表面和高的縱橫比、對生物分子的兼容性和電催化作用,探索它在分析化學中的應用,是其在分子分離與識別領域中的重點應用。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