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半年大氣質量不升反降,空氣治理依舊“任重道遠”
環保部最新發布了2017年上半年空氣質量情況報告,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空氣質量,尤其在京津冀地區不升反降。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4.1%,同比下降2.6個百分點;其中京津冀區域13個城市上半年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50.7%,同比下降7.1個百分點。PM2.5濃度較去年同期相比仍呈現上升趨勢,上升幅度達14.3%;北京上半年PM2.5濃度已接近去年同期水平,但PM10濃度同比仍上升15.7%。我們整理了2017年上半年各月份大氣質量的同比變化,除去在3月、4月優良天氣比例有所提升外,剩余月份天氣質量都大幅下降。認為3月、4月的空氣質量好轉受今年‚兩會召開的政策影響,對比可以發現,3、4月份,京津冀地區3、4月優良天氣同比上漲14.6%和16.5%。同時對比京津冀地區空氣質量情況變化和全國天氣質量對比可以發現,總體而言京津冀地區空氣質量問題更加嚴峻。
2017年全國空氣質量同比變化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7年全國和京津冀地區優良天氣比例對比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大氣污染的主要原因在燃煤、機動車和工業排放。我國北方的霧霾,呈現明顯的季節性。冬季空氣污染情況明顯加重,而廣大工業企業的生產在春節之前和正月后并沒有明顯的季節波動。2016年12月,北京環保局利用氣溶膠單顆粒飛行時間質譜分析方法,對北京、天津、石家莊等8個城市的顆粒物來源進行了快速實時解析,結果顯示:燃煤、機動車、工業排放貢獻率分別占23.3~46.6%、19.4~29.8%、8.1~24.8%。
2013~2016年北京大氣質量分布圖譜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6年12月京津冀PM2.5污染源比例區間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智研咨詢整理
二、環保督察趨緊趨嚴,促進“氣代煤”“電代煤”快速推進
下半年環保督察趨緊趨嚴首先會促進清潔能源的使用,尤其是“氣代煤”“電代煤”的推廣使用。今年年初,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分別下降3%,重點地區細顆粒物(PM2.5)濃度明顯下降。一要加快解決燃煤污染問題。全面實施散煤綜合治理,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完成以電代煤、以氣代煤300萬戶以上,全部淘汰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燃煤小鍋爐。但是,根據今年上半年的環保督察反饋情況來看,現在環保執行情況不容樂觀。環保部7月披露從4月7日至7月6日3個月的督察情況匯總,督查組共檢查了32004家企業(單位),發現20482家企業存在環境問題,約占檢查總數的64%。存在問題的企業中,屬于‚散亂污問題的6662個,超標排放的36家,未安裝污染治理設施的1961家,治污設施不正常運行的1732家,涉嫌自動監測弄虛作假的4家,存在揮發性有機物(VOCs)治理問題的2404家,物料未按要求覆蓋、密閉的3768家,存在其他問題的3915家。
環保督察反饋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煤電脫硫脫硝比例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三、排放標準提標促進工業端升級改造
鋼鐵、水泥、發電等重污染企業排污許可證發放工作以及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是下半年環保督察重點工作之一。
認為在煤電脫硫脫銷已經基本完成的情況下,煤電機組超凈排放改造任務將是未來趨勢。根據統計數據,2015和2016年,全國煤電機組超凈排放改造任務分別完成了10%和約20%,和預期的速度差不多。按照目前市場的火熱程度,留給2020年最后的改造空間可能沒有想得多,換句話說,未來4年,整個超凈排放的市場的趨勢很可能是前高后低,和之前的脫硫脫銷差不多。
按照每千瓦120塊錢的改造成本來估算,加上以后每年5%的煤電新建機組增量來測算,再假設18年東部沿海地區大部分完成改造,那么可以發現,超凈排放的頂峰很可能出現在2017年,因為東部地區的體量是如此之大,單年就可以達到180億元以上,而中西部地區加起來只有97億元左右,所以,誰把握住了2017年,誰就把握住了東部發達地區的改造項目,誰就已經贏得了超凈排放的細分市場。
超凈排放的市場空間預測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四、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監測&檢測板塊或短期爆發
監測行業訂單下半年或爆發。環保部下半年重點工作之一是‚高架源自動監測設備安裝、聯網及運行情況,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情況。在年度和中期策略報告中不斷提出,隨著環保部搭建大數據平臺的工作開啟,同時2018年1月1日環保稅的開征,監管部門迫切的需要全國尤其是重點污染地區的污染監測數據,為稅收的厘定,未來治理地區側重的計劃進行準備。
監測細分板塊未來空間增量匯總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環境檢測市場規模約180億元,CAGR20~30%。根據數據,2015年全國檢驗檢測服務業市場規模約1800億元,其中環境檢測市場規模約180億元,是除建筑建材以外的最大檢測市場。認為未來環境檢測市場依然將保持20~30%左右的快速增長。此外,隨著下半年環保督查力度加強,預計各地環境監測站的工作量和工作難度也將上升,僅僅依靠省、市以及區縣環境監測站的人力和物力,或不能滿足現實需求。
民營第三方檢測企業最為受益。從檢驗檢測機構性質來看,2015年我國檢測機構數量約31,122家,預計未來企業類檢測機構占比將進一步走高,事業單位占比逐步降低。目前,環境環保(包括水質)的檢測機構數量約7920家,行業較為分散,大部分機構僅局限于本地業務。隨著環保部事業單位的改革,環境監測站已經從第三方檢測機構的競爭對手變身為大客戶。民營第三方檢測機構在此背景下,快速適應了市場需求,把握住了政府服務外包市場,實現快速增長,我們繼續看好民營第三方檢測企業的未來發展空間。
環境檢測市場規模約180億元(2015)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智研咨詢整理
檢測行業事業單位占比逐步走低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五、環保督察壓力凸顯——流域治理受益督察升級
在環保部下半年工作重心中,各排查地區基本都涉及到污水排放和重點流域污染整治排查,對于目前面臨關停壓力的企業和環保一票否決制壓力的政府官員,將更有動力加快污水領域的治理力度。之前財政部的87號文和財建455號文對環保類PPP影響較小認為下半年流域治理類PPP或乘本輪環保核查的東風加速擴張。
我國黑臭水體分布圖(到2017年5月)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我國黑臭水體整治進度圖(到2017年5月)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投資需求有多大?根據估算,在2016年3月底,全國排查的黑臭水體有1861條,涉及河道長度5596公里,那么可以簡單推算出,2017年5月底,全國排查出來的涉及黑臭水體的河道長度達到了6300公里以上。按照業內一般每公里整治資金2000萬元到4500萬元來估算,預期投資額將達到1260到2800億元。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