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在线视频-亚洲综合在线观看视频-亚洲综合视频网-亚洲综合色秘密影院秘密影院-日本三区四区免费高清不卡

當前位置:全球化工設備網 > 資訊 > 政策法規 > 正文

山東聊城市節能環保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

作者: 2017年09月22日 來源: 瀏覽量:
字號:T | T
日前,山東聊城市經信委印發《聊城市節能環保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規劃提到,重點發展先進環保產業。大氣污染防治技術和裝備方面重點發展燃煤煙氣高效脫硫脫硝除塵技術和裝備,實現超低排放。積極推

  日前,山東聊城市經信委印發《聊城市節能環保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規劃提到,重點發展先進環保產業。大氣污染防治技術和裝備方面重點發展燃煤煙氣高效脫硫脫硝除塵技術和裝備,實現超低排放。積極推進鋼鐵、水泥、有色金屬、焦化等高污染行業超低排放關鍵技術的使用。規劃要求,到2020年,全市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達1000億元。全文如下:

  聊城市節能環保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

  節能環保產業涉及節能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等,知識密集度高、資源環境友好、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明顯,是國家加快培育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是我市開展節能減排工作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是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支撐,是我市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方面,是實現有質量的穩定增長、可持續全面發展的戰略選擇,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聊城的客觀要求。根據《山東省節能環保產業規劃(2016-2020年)》、《聊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等要求,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

  (一)發展回顧

  “十二五”以來,我市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國發〔2012〕19號)、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實施意見》,結合我市實際,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快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確發展思路,確定發展目標,健全工作機制,加大扶持力度,為全市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各縣(市、區)也先后制定了落實方案,全力促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產業規模逐步發展。2015年,全市產值500萬元以上的節能環保產業企業達到88家,實現總產值548.6億元,整體發展勢頭良好。

  二是產業集聚區初步形成。全市建成省級節能環保產業示范基地2個(高唐縣、臨清經濟開發區)、示范縣1個(臨清市)、示范企業12家(中通客車、時風集團、泉林紙業等),初步形成了南始陽谷,北至高唐縣、臨清市,中部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東昌府區鳳凰工業園、茌平信發工業園連成串的“7”字型節能環保產業帶,這一產業帶囊括了全市90%以上的節能環保企業,屬于省節能環保產業集聚區之一。

  三是節能環保產業和循環經濟發展有機結合。我市相繼成功申請創建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示范城市和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雙城同建”為節能環保企業和循環經濟企業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實現了節能環保產業和循環經濟的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四是部分領域競爭優勢突出、龍頭帶動作用明顯。時風集團、泉林集團等企業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拉長產業鏈條的成功案例,帶動了一大批企業的迅速發展,使相關產品型號更加齊全,產業技術更加先進,在農作物秸稈制漿等行業中競爭優勢突出;研發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產品),其中“秸稈清潔制漿及其廢液肥料資源化利用技術”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五是節能環保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2015年,全市共有通3過國家發改委備案的節能服務公司13家,合同能源管理成為節能服務業的重要模式,“十二五”期間,共實施合同能源管理項目88個,實現節能量29萬噸標準煤,銷售收入達5億多元,利稅6000多萬元。

  (二)存在問題

  我市節能環保產業雖已具備了一定發展基礎和產業規模,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一是總量不大,與全省其他地市相比,我市節能環保總量明顯偏低;小規模節能環保企業偏多,市場競爭力弱。

  二是創新能力不強。以企業為主體的節能環保技術創新體系不完善,產學研結合不夠緊密,技術開發投入不足。普遍缺乏對產業發展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關鍵和共性技術,自主創新能力較弱,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企業相對較少,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值低,對產業鏈拉動效果不明顯。

  三是產業層次不高。產業內部結構不盡合理,節能環保裝備制造產業和節能環保服務業發展不足,目前節能環保產業止步于資源循環利用、技術改造和設備引進,存在短板。

  四是服務體系不健全。節能環保產業公共服務平臺亟需建立和完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模式)、節能環保設備租賃、互聯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等市場化推廣模式需進一步推進。

  五是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不夠。企業多著力于培養技術工人,對能夠進行創新和研發的高端技術人員的培養和引進力度4不夠,高端技術人員缺少,缺少必要的核心技術。六是政策機制不夠完善。投融資渠道不夠暢通,資金短缺成為企業發展的瓶頸。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融資難的問題,金融機構支持力度小,綠色金融體系不夠完善;統計、標準體系建設相對滯后,影響對產業發展形勢的科學研判。

  (三)面臨形勢

  當前,綠色發展大趨勢為節能環保產業帶來新機遇。隨著環境問題加劇、資源能源約束趨緊和氣候變化形勢嚴峻,節能環保產業成為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綠色發展的內生動力。我市傳統產業比重仍較高,對于能源資源的依賴性仍較強,但我市較大的節能環保市場需求、扎實的制造基礎、對節能減排工作的重視程度,為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創造了優良條件。我市應狠抓機遇,加快推動節能環保市場化模式的應用,擴大節能環保產業規模,提升節能環保產業層次和創新能力,從“制造”向“智造”轉型,為加速建設“河湖秀美大水城、宜居宜業新聊城”提供物質保障和技術支撐。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和六中全會精神,以創新、協調、綠色、開發、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抓住培育骨干企業、高成長性中小企業、重點產業基地(園區)三個重點,以重點5工程為帶動,突出自主創新,完善政策措施,優化發展環境,培育規范市場,將節能環保產業培育成為美麗聊城的綠色產業、美好生活的民生產業和實現轉型升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消費和投資需求,促進節能環保產業鏈的形成和完善。針對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和瓶頸制約,有效發揮政府規劃引導、政策激勵和推動作用,集聚節能環保產業的國內外人才、資本、創新等要素資源,優化產業發展環境。

  2、堅持創新引領和特色發展。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資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更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具有影響力的品牌產品。發展具有我市特色的節能環保產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爭取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3、堅持分類指導和集聚發展。實行分類指導、分層推進,發揮園區和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引導關聯企業向重點區域集中,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優勢資源集聚,推動節能環保產業集群化、規?;l展。

4、  堅持問題導向和應用拉升。著力查找節能環保產業方面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切實加以解決。切實圍繞社會各領域的節能環保需求,拉升相關節能環保產業發展。

  (三)主要目標

  到2020年,產業規模和發展水平穩步提升,基本形成布局6合理、特色鮮明、層次較高的節能環保產業體系。

  產業規??焖僭鲩L。到2020年,全市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達1000億元,年均增長15%以上。各縣(市、區)節能環保產業分解目標任務見附表。

  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到2020年,研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共性技術并實現轉化應用,每年推廣一批節能環保先進適用技術,組織實施一批節能環保高端產業項目。

  產業布局逐步優化。到2020年,打造分片集中、輻射區域、優勢明顯、各具特色的節能環保產業園區基地5個,其中省級及以上節能環保產業示范園區基地2-3個。

  市場服務體系快速發展。到2020年,節能環保服務業銷售額年均增長10%左右,節能環保產業服務中介機構達到30戶以上,推動節能環保服務向專業化、市場化加快發展。

  資源循環利用率大幅提高。到2020年,大幅提高我市資源循環利用率,其中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6%,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88.8%,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再生水利用率達到86%,城市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90%、畜禽養殖場糞污資源化85%,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55%。

  三、重點領域

  (一)高效節能產業

  鍋爐(窯爐)及相關技術和設備。加快推廣高效鍋爐,推廣循環流化床富氧燃燒技術、工業煤粉鍋爐高效燃燒技術和低7氮燃燒技術。重點開展鍋爐燃燒優化和自動調節控制、新型省煤器、低溫煙氣余熱深度回收、太陽能預熱給水、脫硫脫硝除塵及余熱利用一體化等方面的節能技術改造。鼓勵現有鍋爐(窯爐)開展能效測試、系統能效診斷等工作。優化燃料結構,實現煤炭分質分級利用,推進煤炭清潔化燃燒。推廣使用潔凈煤,燃煤鍋爐不得直接燃用高硫高灰份的原煤。

  機電設備。加快淘汰落后機電設備,重點推廣能效等級為1、2級的中小型三相異步電動機、變壓器、通風機、水泵、空壓機等通用耗能設備,推廣使用軟啟動裝置、靜態無功補償裝置、自動控制系統等設備,重點發展新一代柴油發電機和電控高壓共軌燃油噴射系統。

  余熱余壓余氣利用技術和裝備。推廣使用乏汽與凝結水閉式回收、螺桿膨脹動力驅動、汽輪機低真空供熱、高效換熱器、高效冷凝器等余熱余壓余氣利用技術和設備。

  節能監測和能源計量技術和設備。推進節能儀器設備研發應用,發展能源監測管理系統、環境熱工儀器、建筑節能檢測儀器等。推廣使用在線能源計量、檢測以及智能計量的技術和設備。鼓勵工業企業配備便攜式熱工檢測設備。

  高效節能電器。大力推廣能效等級為1、2級的節能家用電器、辦公和商用設備。

  高效照明產品及系統。重點發展和應用新型LED以及三基色雙端直管熒光燈(T8、T5型)等高效照明產品,提升LED照明器件及系統可靠性和智能化控制水平。

  綠色建筑。發展新型墻體和節能保溫材料,引導利用可再生資源制備新型墻體材料,開發并使用適應“海綿城市”建設需求的新型透水、高強地面建材,增加城市涵養水分能力;發展節能建筑門窗、光伏光熱一體化玻璃、真空節能玻璃生產及應用配套技術。

  節能變電及電力智能控制系統。重點培育節能型變壓器和節能型高低壓成套開關技術和設備制造及應用行業,支持企業研發或使用電力智能控制系統,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重點支持發展非晶合金節能變壓器;鼓勵和支持研制、生產電網智能調度、調控及道路照明、交通信號智能控制等關鍵技術及設備。

  信息節能技術與節能服務。大力發展鋼鐵、化工、熱電等高耗能行業的能源管控中心。重點發展咨詢、診斷、設計、改造、托管“一條龍”以及節能評估、能源審計、節能量審核、能源管理體系認證、節能低碳產品認證、碳排放核查、節能量交易等服務。

  (二)先進環保產業

  大氣污染防治技術和裝備。重點發展燃煤煙氣高效脫硫脫硝除塵技術和裝備,實現超低排放。積極推進鋼鐵、水泥、有色金屬、焦化等高污染行業超低排放關鍵技術的使用。

  水污染防治技術和裝備。重點發展城鎮污水提標改造和系統優化及污水處理廠中水回用技術和裝備、重點高耗水行業節水技術、重污染行業各類廢水處理技術和裝備、污水再生利用技術,大力推廣高鹽廢水、高濃度有機廢水、含重金屬廢水處9理技術和裝備,推廣應用膜分離技術、膜法重金屬脫除、膜生物反應器污水處理、污泥脫水處理技術等。發展農村規?;笄蒺B殖場糞污廢水資源化回收利用和一體化農村生活污水技術和裝備。發展地表水體污染綜合治理與水體生態修復、地下水污染監測及控制修復等技術和裝備。大力發展飲用水強化處理、高效安全消毒、管網水質穩定等安全保障裝備。

  固體廢物處理技術和裝備。發展污泥無害化處理、污泥生物發酵除臭一體化裝置、污泥氧化法、生物法消減等污泥處理技術和裝備。發展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物、垃圾發電、垃圾焚燒尾氣超低排放、污泥與餐廚垃圾協同厭氧處理、農村固體廢物處置、危險廢物無害化處理等生活垃圾處理技術和裝備。

  土壤修復。根據不同土壤性質使用土壤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化學法修復技術。加大土壤污染治理力度,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推薦使用腐熟等有機肥料,科學施肥,實現農業領域的“雙減”(減少肥料使用和農藥使用)。

  環保服務。開展環境安全評估、環保工程設計咨詢和工程建設、綠色低碳技術咨詢以及企業環境監測、環境質量監測等第三方環境監測服務。

  (三)資源循環利用產業

  固體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重點發展赤泥、煤矸石、粉煤灰、脫硫石膏、化工廢渣、冶煉廢渣、鑄造廢砂等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推廣電解銅廢渣提取貴金屬技術的輸出和應用。推廣固體廢物生產水泥、新型墻體材料等建材產品。推10廣建筑垃圾分類回收、廢舊瀝青再生、建筑廢物混雜料再生利用等技術裝備。

  資源再生利用。重點推廣報廢汽車、廢舊電子電器、廢舊機電設備、電線電纜、廢雜金屬、廢紙、橡膠、塑料等典型“城市礦產”分類回收利用技術及裝備。推廣廢舊輪胎再制造和輪胎翻新技術應用。

  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建設餐廚廢棄物密閉化、專業化收集運輸體系。鼓勵餐廚廢油生產生物柴油、化工制品及餐廚廢棄物厭氧發酵生產沼氣、高效有機肥等。

  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廣農作物秸稈還田、生物質燃料等技術與裝備,推進林業剩余物、次小薪材等為原料的造紙、纖維板、生物質發電、生物柴油、沼氣、生物有機肥等綜合利用技術和裝備的應用。推動規模化畜禽養殖廢物資源化利用,加快發酵制飼料、沼氣、高效有機肥等技術集成應用。

  水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發展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雨水資源化和再生水利用技術裝備。加強“海綿城市”建設深度。

  資源循環利用服務。推動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建設工作,加大重點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力度,加強園區、企業間廢物交換利用、能量分質梯級利用、水分類和循環使用、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服務能力建設。探索建立再生資源交易平臺,支持回收行業建設線上線下融合的回收網絡,推廣“互聯網+回收”新模式。

  四、主要任務

  (一)推進技術創新

  推動創新升級。堅持企業主體、政府支持的原則,構建一批科技創新平臺,開發一批高端節能環保裝備與產品,鼓勵企業申報節能環保領域國家、省重點項目,支持企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主導產品,實現創新升級。

  建設創新體系。培育和發展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資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產業技術創新,增強基礎創新能力和系統創新能力。鼓勵骨干企業、高等院校、有實力的服務機構申請建立國家或省級研究中心、國家或省級實驗室等。

  形成創新產業化成果。繼續組織一批創新產業化專項工程,加快推進創新成果產業化。鼓勵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向企業轉移自主創新成果,鼓勵科研人員開展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活動,建立健全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中介服務體系,促進自主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化、商品化和產業化。

  (二)加強示范帶動

  通過加快產業集聚發展,建設特色基地,培育龍頭骨干企業,生產優質產品,加強示范帶動,重點實施“五十百”工程。

  區域帶動。發揮我市距離京津冀、濟南、雄安新區較近的區域優勢,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科研優勢,加強科技合作,培育龍頭企業,擴大產業集聚效應,著力打造5個產業集聚、布局合理的節能環保產業示范縣(市、區)和5個特色鮮明、功能完善的節能環保產業特色基地。

  重點示范。在全市九大重點行業中,加大節能環保技術改造力度,每年實施10項重點項目,發揮項目的示范帶動作用。加強政策扶持,重點打造10家節能環保服務企業,重點發展10個先進節能環保技術裝備和產品。

  行業引領。發揮龍頭骨干企業輻射帶動作用,引導關聯企業集聚,加強大中小企業協作配套,強化專業分工,推進產業向高端高質發展,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重點培育1個以上產值過100億元的產業集群。

  (三)強化市場培育拓展

  推進品牌戰略。通過宣傳引導、政策支持、完善服務、供需對接、展洽推廣等措施,加快我市節能環保企業“走出去”步伐,積極推進品牌戰略,加強自主商標培育。

  創新營銷方式。推廣利用“互聯網+”促進綠色消費,推動電子商務企業直銷或與實體企業合作經營綠色產品和服務。鼓勵企業同行業或跨行業組建營銷聯盟,聯合拓展國內外市場。

  引導綠色消費。加大節能環保產品推廣量,實行“工業綠動力”計劃,擴大高效先進節能環保產品的市場消費。完善政府強制采購和優先采購制度,不斷提高節能環保產品政府采購比例,積極引導消費者購買節能環保產品,激發綠色消費市場活力。

  (四)完善服務模式

  積極推進節能環保服務模式的創新,利用大數據、云平臺、物聯網等現代化信息手段,合理運用“互聯網+”、PPP、BOT、EPC等新興服務模式,激發服務活力,提高服務水平。

  節能服務業。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鼓勵咨詢、診斷、設計、改造、托管“一條龍”服務。鼓勵大型重點用能單位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和管理經驗,組建專業化節能服務公司。大力開展能源審計和“節能醫生”診斷服務。支持對高耗能企業的能耗實時監測、能源管理中心和能源在線計量體系建設。

  環保服務業。以燃煤電廠超低排放為重點,推廣脫硫脫硝除塵污染治理一體化服務。以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工業園區為重點,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重點探索工業園區污染、市政及農村環?;A設施,以及小微分散型企業污染的第三方委托治理。支持環境修復、排污權交易、碳排放交易等新興環保服務業。

  資源循環利用服務業。支持回收行業利用物聯網、大數據構建回收、運輸、加工利用為一體的城鄉固廢與再生資源回收網絡體系。加強再生資源回收和生活垃圾分類回收的統籌銜接。全面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積極推動資源循環利用第三方服務體系建設。鼓勵提供廢棄物管理、回收、再生加工和循環利用的整體解決方案的服務。

  (五)加大金融保障。

  發揮資本金融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使用信貸、發展基金、保險等金融工具對節能環保產業開展金融支持和服務,引導資金流向節能環保產業,支持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到2020年,各金融機構推出20個以上節能環保特色金融產品。

  五、重點工程

  (一)特色基地培育工程

  重點培育高唐縣、臨清經濟開發區等省級節能環保產業示范基地,充分發揮我市“一區一圈一帶”疊加的優勢,統籌規劃,優化布局,因地制宜,支持茌平、陽谷、東昌府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縣(區)以重點企業、重點項目為支撐,建設節能環保產業基地。

  建設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基地。以泉林紙業、國能生物等企業為支撐,以本色漿、環保紙、紙漿模塑餐盒、綠色有機肥、全棉稈清潔制漿為特色,以高唐縣為重點區域,研發核心和關鍵技術,培育強化自主品牌,開展秸稈綜合利用。

  建設節能環保技術服務綜合發展基地。以金泰節能、碧水藍天、山東國環為支撐,以鍋爐節能改造、余熱余壓利用、綠色照明、水污染防治、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為特色,以聊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重點區域,開展節能環保技術服務綜合發展。

  建設節能環保裝備和產品生產基地。以地源熱泵為特色,以東昌府區鳳凰工業園為重點區域,建設節能環保裝備和產品研發及生產基地。以制造節能電機為目標,臨清、冠縣重點發展節能電機、水泵、風機等,打造節能機電設備基地。以凱美瑞軸承為支撐,以節能高效精密軸承為特色,建設節能高效精密軸承產品基地。以鑫亞公司為龍頭,重點發展新一代柴油發動機和電控高壓共軌燃油噴射系統。

  建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茌平縣以信發集團為核心,以信力達木業等為支撐,逐步形成赤泥、次小薪材等資源綜合利用特色產業基地;高唐縣以時風集團為核心,形成以輪胎翻新、翻胎設備、翻胎原料、抽油桿修復為特色的再生資源利用基地;以東昌府區為重點區域,形成粉煤灰資源綜合利用基地。

  建設“城市礦產”示范基地。以祥光銅業為核心,以明杰環保、祥瑞銅材為支撐,以陽谷縣為重點區域,以拆解回收廢銅、回收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為特色,構建覆蓋冀、魯、豫的廢舊回收和利用基地。以東阿、茌平為重點,以回收利用廢鋼鐵、廢鋁為重點,打造廢舊金屬回收和利用基地。

  (二)高耗能行業能效提升工程

  在鋼鐵、電力、有色、化工和建材等高耗能行業,加快節能技術裝備的推廣應用,加快實施電機系統節能、能量系統優化、智能管理系統、余熱余壓高效回收利用技術、高效儲能技術、太陽能應用、熱泵應用技術等節能技術改造,加強能源計量數據管理和應用,降低單位產品能耗,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實現高耗能行業能效水平全面提升,銅冶煉、電解鋁、氧化鋁、300MW級及以上常規燃煤發電機組、水泥、燒堿等重點高耗能行業企業的能耗指標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三)燃煤鍋爐節能環保綜合提升工程

  重點開展燃煤鍋爐的淘汰改造和節能環保改造工程,加快推廣高效鍋爐,重點開展燃燒優化、低溫余熱回收、太陽能預熱,熱泵(水源、地源、污水源)技術、自動控制、主輔機優化和變頻控制等方面的節能技術改造。加強鍋爐能效測試工作,開展在線節能監測和診斷,將鍋爐能效數據納入動態監管。著力抓好潔凈煤的推廣和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煤化工及焦化行業結構優化升級工作,加強對能耗高、污染重的工藝裝備技術改造,加強煤炭質量管理,實現煤炭分質分級利用。到2020年,先進高效鍋爐占比達到70%以上,現有鍋爐能效測試工作開展率達85%以上。

  (四)重點領域污染防治工程

  落實企業污染治理主體責任,以燃煤污染、揚塵污染、“小散亂污”企業為治理重點。實施全過程水污染防治,對造紙、焦化、印染等重點行業,實行新(改、擴)建項目主要污染物排放等量或減量置換;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城鎮污水處理廠和配套管網、中水利用和城鎮污水再利用設施建設。推進固體廢棄物無害化處置與資源化利用設施的建設,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到2020年,全市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先進環保工藝、技術得到普遍推廣,先進環保裝備(產品)在重點領域、重點企業廣泛應用。

  (五)重點項目帶動工程

  培育、引進節能環保產業重點項目,分別在節能產業領域、17環保產業領域和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領域開展重點項目建設,創優勢、補短板,實現重點項目的帶動和示范引領作用。到2020年,組織實施100個以上節能環保產業重點項目。

  (六)“雙城同建”工程

  實施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和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雙城同建”工程,加大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工作力度,推動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淘汰落后產能,深入實施“工業綠動力”計劃,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行動計劃,開展各園區的循環化改造工程,推進陽谷、茌平等縣“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設。2017年、2018年,“雙城”建設內容分別全部完成。

  (七)綠色工廠創建工程

  優先在鋼鐵、有色、化工、建材、機械、紡織、醫藥等重點行業選擇一批基礎好、代表性強的企業開展綠色工廠創建。鼓勵企業采用綠色建筑技術建設改造廠房,開展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應用,合理布局廠區內能量流、物質流路徑,推廣綠色設計和綠色采購,開發生產綠色產品,淘汰落后設備,采用先進適用的清潔生產工藝技術和高效末端治理裝備,建成能源管理中心,建立資源回收循環利用機制,推動用能結構優化,實現工廠的綠色發展。到2020年,全市創建10家綠色示范工廠。

  (八)綠色建筑推廣工程

  以綠色循環低碳理念指導城鄉建設,全市新建民用建筑全面執行節能設計標準,大力推進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大力發展利用建筑垃圾、粉煤灰、爐渣、尾礦、湖河淤泥等固體廢物為18原料的新型墻材及低輻射鍍膜玻璃、斷橋隔熱門窗、遮陽系統等綠色建材,提高新型綠色建材的使用比例,積極推進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應用,推動光熱太陽能建筑一體化,進一步開展公共機構建筑能耗統計、能源審計和能效公示等工作,完善綠色建筑建造、運營監管體系和綠色建筑技術標準體系。到2020年,新增綠色建筑面積600萬平方米。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進一步提高對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重要意義的認識,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和協調配合,經信、環保部門要發揮好牽頭抓總的作用,其他部門要積極配合,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確保各項工作措施落到實處。建設節能環保產業聯盟,加強行業自律,抱團發展,共圖大業,制訂出臺促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推進工作方案、扶持政策和保障性制度,支持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建立市縣區聯動推進機制,協調解決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形成產業發展合力。

  (二)加快推進落實

  圍繞規劃提出的產業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工程,細化分解各縣(市、區)目標任務。建立產業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科學制定綜合考評辦法,將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目標完成情況納入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定期開展考核評價。各縣(市、區)、各有關部門按照目標任務,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和年度推進計劃,確保責任分工落實和目標任務完成。

  (三)加大政策扶持

  認真落實國家已出臺的節能、環保、資源循環利用優惠政策,幫助節能環保企業積極爭取國家、省政策支持。推動金融機構加大對節能環保企業信貸支持力度,完善節能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運營投融資體制,探索和推廣PPP建設運營模式。對節能環保重大產業化項目和重點工程用地,在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安排中給予重點保障。完善財政支持方式和資金管理辦法,加大財政資金傾斜力度,落實政府綠色產品采購相關政策,推廣應用節能環保產品。

  (四)完善市場化機制

  嚴格節能環保執法,嚴肅查處各類違規違法行為,營造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動生產者落實廢棄產品回收、處理等責任。認真落實差別電價、懲罰性電價、脫硫脫硝除塵電價和居民用電、用氣、用水階梯價格政策。強化電力需求側管理,推進節能發電調度。創新社會化、專業化服務運營模式,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進政府向社會購買服務。

  (五)著力人才建設

  鼓勵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聯合,面向產業基地建立專業技術人才培訓機構。大力引進高新技術、科研和管理人才,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完善企業員工培訓制度,內部挖潛,合理布局職業培訓、高等教育、在職培訓、企業培養、國際交流等不同人才培養機制,采用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培養多20層次的節能環保專業人才,逐步建立自主人才培養體系。

  (六)加強宣傳教育

  加強生態文明理念和綠色消費宣傳力度,把節能環保、生態文明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體系。組織好世界環境日、世界水日、全國節能宣傳周和低碳日等主題宣傳活動。積極謀劃節能環保高層次產業和項目招商會、展覽會,召開全市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論壇。加強對節能環保產品的推廣,普及節能環保知識常識,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新媒體等廣泛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輿論宣傳、科普教育,倡導文明、節約、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消費模式和生活習慣,促進全民參與和全社會監督。

全球化工設備網(http://www.tupvw34.cn )友情提醒,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全球化工設備網!違者必究.

標簽:

分享到:
免責聲明:1、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或者作者自行發布,本網發布文章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給訪問者,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同時本網亦不對文章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2、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作出適當處理!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86-571-8897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