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穿城而過,將吉林省吉林市一分為二:一邊城區,一邊化工區。這座城市有著“化工城”之稱,新中國第一桶染料、第一袋化肥、第一爐電石都是從這里產出。但長期以來,因歷史原因化工產業單一化、低端化,難以擺脫“傻大黑粗”。近年來,吉林市創新發展理念,推動化工產業向高端、循環邁進,“化工城”變身“生態城”,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拉長產業鏈:從“做頭”到“做尾”
石油化工產品序列里,有一個長長的產業鏈,能延伸出成百上千種產品。以往,吉林市的化工產業鏈條相對單一,優勢并不突出。按照做長產業鏈條的目標,吉林市著力在“補鏈”上下工夫,“做頭”又“做尾”,建設完整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條。
坐落在吉林市近郊的吉林經開區,化工裝置林立,吉林化纖、康乃爾化工等多個化工企業坐落于此。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徐有吉說,園區的一個重點思路就是在優勢產業鏈條持續發力,補齊上下游產業鏈。
康乃爾集團總經理王大祥說,企業瞄準鏈條缺口,去年新上了年產60萬噸甲醇制烯烴項目,總投資49億元,一期項目11月末就能開車生產。
“一大批下游企業正等這個項目產的‘米’下鍋。”王大祥說。這個項目將開辟一條吉林市化工原料來源的新路徑,突破基礎原料短缺的制約,拉動乙烯、丙烯產業鏈上的眾鑫化工、渤海生化、吉林化纖等眾多企業及配套產業發展。
在吉林化學工業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光亞聚合吉林分公司的廠房里十分繁忙。這家公司產品的主要原料是丙烯腈,這種化工原料運輸成本很高。而在這個園區,擁有全國最大生產能力的吉化丙烯腈生產線和公司一墻之隔,運費大幅降低。
做強技術鏈:從“低端化”到“精細化”
“產品雖暢銷,利潤卻不高”——這是吉林市很多化工產品的尷尬處境。長期以來,吉林市化工產品多為初級原料,精深加工不夠,終端消費產品少。
吉林市工信局石油化工處副處長馬鐵鋒說,利潤不高的關鍵,在于技術含量不高,極易受到市場沖擊。
為補齊技術鏈條短板,吉林市在精細化工領域不斷布局,促進產業向高端發展。行走在“化工城”里,人們看到的更多是現代化的設備和裝置,印象中的“傻大黑粗”正在逐步消失。
ABS樹脂是工程塑料的重要高端原料,近年來市場需求量很大。中石油吉化公司研發人員長期攻關,逐步在國內高端白色家電領域牢牢站穩腳跟,成為格力、美的、海爾等廠商的重要供應商。自主開發的20萬噸/年ABS成套工藝軟件包,替代了過去需要花大價錢進口的韓國技術。
碳纖維產業也是吉林市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點,在產業引導下,一大批化工企業紛紛向碳纖維產業進軍,形成了頗具規模的“碳谷”。不久前,吉林化學工業循環經濟示范園區與山東大學簽訂合作開發協議,促進產學研合作對接,向碳纖維領域深度進軍。
維護生態鏈:從“化工城”到“生態城”
“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雖然以化工產業聞名,但徜徉在吉林市,山水秀美的景色隨處可見。九月的松花江邊,江水穿城而過,不時可見野鴨落在江面上,順江漂流。江邊的帶狀公園里,市民們在草坪上搭起帳篷,孩童嬉戲其間。
“大家都能感受到這些年松花江的水質改善,水里的水藻逐漸多了起來,野鴨成群結隊。”住在江邊的市民吳赫說。吉林市發改委提供的數據顯示,松花江吉林市區段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連續多年保持在100%。
一邊做強化工支柱產業,一邊繃緊環保這根弦。為實現污染物持續減排,上百套高耗能、高污染設備被關停;化工產業區建立起“污染三級防控體系”,確保“不讓超標污水流入松花江”;污染物在線監測設備實現覆蓋,確保廢水、廢氣、噪聲等穩定達標。
“我們是東北首家化學工業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廢棄物回收利用體系每年能回收50多萬噸廢棄化工產品,還能創造15億元左右產值。”吉林化學工業循環經濟示范園區管委會副主任張珂說,初步測算“十二五”期間,園區單位GDP能耗降低了近35%。
吉林神華化工有限公司的環氧丙烷生產裝置,引進德國企業先進技術,幾乎沒有“三廢”物質排放。
發展環境友好型循環經濟、推廣資源綜合利用、降低廢棄物排放、實現節能減排……嚴格的環保措施,擦亮了吉林市綠水青山的生態底色,這座傳統的“化工城”開始向“生態城”華麗轉身。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