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威勝集團在奧地利市場挫敗競標對手,獲得AMI合同,并參與奧地利智能電網改造項目。湖南長沙家家戶戶用的“威勝”智能電表,已暢銷至歐美亞非的20余個國家和地區。“長沙智造”為何制勝?
9月17日,記者走訪了威勝工業園,探訪“長沙智造”的制勝之道。在智能制造項目流水線上,智能機器人只需35秒左右即可生產一只智能電表,整個過程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產品工程師告訴記者,如今,電表的誤差早已不是當初的“一天不到一度電”的概念,新研發的智能電表可以將誤差控制在正負0.2%標定電流范圍內。威勝是長沙建設國家智能制造中心的代表性企業之一,已獲批國家智能制造示范企業,項目入選國家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與新模式應用專項。
生產現場 重復定位誤差不超過0.03毫米
進入威勝廠房,記者看到,在除塵工位上,智能協作機器人“瑞森可”的機械手臂準確地抓住一個電能表的底盒,對準除塵設備不停轉換著角度,通過離子風將底盒里的灰塵去除。這道看似簡單的工序,卻直接影響儀表讀數的精度。生產中心主任徐哲介紹,機器人完成的除塵、裝配、測試等工序,比人工要更穩定、精確,動作更到位。像這個機器人,重復運行1000次,重復定位誤差不會超過0.03毫米,而人工肯定是達不到的。
威勝集團2016年引入智能化生產線與智能協作機器人,實現了人機協作、自動化柔性組裝、工序間物流自動傳遞。“智能生產大大提升產品的生產質量,人均生產效率提升150%以上,生產周期縮短84%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15%以上,產品的不合格率降低45%以上。”徐哲說。三相車間的海外產品出口至孟加拉國等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預計年產能達300多萬臺。下一步還將實現自動配送、自動檢定、自動包裝,這樣就基本實現了全流程的自動化。
企業計劃 3年將完成智能化生產線10條
“智能電表PCBA模塊后半段的另外三個工序,PCBA手工插件、手工焊接、成品組裝環節,還有檢測和包裝環節依然是以人工為主,但下一步會對其進行改進,建設好智能單相電表和三相電能表數字化車間。”徐哲介紹說,總裝、自動組裝、手工插件、焊接環節正在調試,有小批量正在驗證,內部也正在評審,自動化生產要解決批量交付、測試的數據要儲存、自動檢測的數據要采集等問題。
記者看到,通過工廠里的各種液晶顯示屏,可以自動檢測每臺設備的狀態并顯示出來。“工廠里生產的每一件產品都要進行追根溯源,就像每個人都有身份證一樣,每件產品是哪一天生產的、是誰生產的,都會有記錄而且能查到。”徐哲告訴記者,智能制造已經成為助推威勝集團發展的新引擎,也是其規劃的重要戰略行動之一。威勝規劃形成以智能化生產控制中心、智能生產線、智能化倉儲、智能化生產執行過程管控為主的兩個數字化車間,3年計劃完成智能生產線10條。
長沙目標 2020年形成530家市級“智造”企業
在長沙企業界,對“智造”的追求已然成為一種潮流。近年來,長沙站在“中國制造2025”風口,搶占智能制造高地:一方面大力促進傳統企業的轉型升級與智能化改造;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培育自帶“智能基因”的新興產業,開創智能制造長沙模式,已有230家企業入選國家、省、市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形成了“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的良好局面。
根據長沙市《建設國家智能制造中心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長沙市到2020年將形成530家市級智能制造示范企業(示范車間),培育50家以上省級智能制造示范企業(示范車間),10家以上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