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業內專家看來,沒有傳感器,云計算和大數據將“難為無米之炊”,物聯網將走向“空心化”,智能制造等實體經濟也就成為“空中樓閣”。傳感器是物聯網中感知、獲取與檢測信息的窗口,在現代信息技術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物聯網的快速發展,一切都需要性能更優的傳感器做支撐,這對傳感器產業發展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物聯天下、傳感先行”是當今物聯網行業的共識。政策層面給予重大的鼓勵與扶持為國產傳感器發展創造了俱佳溫床。隨著《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大力推進,工信部《智能傳感器產業三年行動指南(2017-2019年)》也即將出臺,該行動指南明確產業發展目標和方向就是傳感器的智能化,并制定了產業發展路線圖,確定了以市場應用為主導的政策扶持原則。
物聯網時代深入演繹,傳感器市場發展呈現突飛猛進之態勢。信息技術與傳感技術作為工業智能化的重要支點。可以預見,未來作為現代信息技術的重要支柱之一的工業傳感器技術,已成為工業領域在高新技術發展方面爭奪的一個制高點。據前瞻數據庫數據顯示,預計到2020年工業傳感器市場規模將達308億。
隨著我國節能減排工作的深入實施和人民群眾對環境問題的日益重視,環境監測傳感器在我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中,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預計到2020年,其中主流的氣體傳感產業規模就將達到600億元以上,未來有望實現年銷售額2000億元以上。
“目前我國最缺乏的是高端的、靈敏的傳感器。就總體水平而言,國產的傳感器產品仍以中低端為主,技術水平相對落后。中國市場上的中高端傳感器進口占比達80%,數字化、智能化、微型化產品嚴重欠缺。”日前,在江蘇無錫舉辦的傳感器及智能化系統應用國際高峰論壇上,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彭紅兵如是說道。
內在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顯然,推動國產傳感器自身創新迫在眉睫。首先,國內傳感器企業應從自身出發,加大核心高科技創新投入,繼續發揮在國內市場應用、渠道、服務、價格、產業生態系統等領域的固有優勢,推進市場化應用,這是國產中高端傳感器發展關鍵之重。
其次,國家應該積極營造公平、透明的經營環境,促使應用端在采購傳感器時遵從市場價值規律,比如應該禁止在招標中指明必須使用進口產品。再次,打通科研成果產業化通道,積極、客觀、細致、持續積累國內外中高端核心傳感器行業技術,推進標準化和行業協作,助力中高端傳感器產業發展。
傳感器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行業應用,深入挖掘健康醫療、工業等領域的應用需求,是加快、做強傳感器產業的必由之路。在具體推進措施上,加強政策協同引導、完善標準檢測體系、發展創業創新平臺、打造產業生態體系等多個方面需要協同推進、共同發力。
在國家支持下,我國傳感器企業數量和行業規模發展快速,未來發展被看好。從長遠來看,在我國,未來市場、技術、政策將驅動傳感器產業快速發展,我國傳感器產業將走向聚集、整合、并購的趨勢。倡導、組織、吸引更多資源參與進來,大力推進傳感器產業化與市場化,是提升國產傳感器國際市場話語權的重要舉措。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