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GlobalMarketInsights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預計到2024年全球智能電表市場規模將超110億美元。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當前,建設智能電網和能源互聯網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構建電力大數據和電網負荷的需求側響應也對電力數據的采集要求進一步提高。智能電表憑借其智能、高效、聯網等優勢在電網系統中日益受到追捧。近日,記者就智能電表的發展情況采訪了威勝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威盛集團”)總工程師呂新偉。
記者:您認為智能電表應該具備哪些功能?對構建智能電網將起到怎樣的作用?
呂新偉:電能表經歷從機械式電能表逐步發展到電子式智能電能表的過程。隨著互聯網和新能源技術的發展,電能表又將迎來新一輪的改革。新一代智能電能表將需要具備動態負荷計量、雙向互動、在線監測和自診自糾功能。
動態負荷計量功能是滿足新能源供給側動態負荷、分布式能源小發電與電動汽車充電動態負荷等計量需求的新型傳感器與動態負荷計量技術,這一功能有助于提高新能源供給側與需求側的管理能力。
雙向互動功能是指智能電表可以隨時建立電網與用戶之間的即時連接與網絡互動的雙向互動技術。這一技術可以為能源互聯網大數據系統提供數據來源,有力促進能源互聯網平臺的建設。
智能電能表在線監測和自診自糾功能是指實現電能表在線精度監測與精度數據主動上報,即使出現電能表精度超差,可在一定的環境約束條件下,啟動自校準技術實現在線校表,從而有效保障電能表整個生命周期的精度符合國家標準要求。這兩項功能可有效解決上網后電能表精度不可知、不可控的問題,幫助電力公司提升管理效率,減少管理成本,同時也保障了電力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智能電能表還可能具有負荷識別功能,為電力供給側與需求側提供負荷分類計量數據的技術。即通過識別負荷真實用途,進行負荷預測與負荷控制,優化用電模式,為電力需求統籌規劃、制定能源政策提供數據支撐,在削峰填谷、節能減排方面具有重大意義。
記者:目前的智能電表達到了怎樣的技術水平?還有哪些技術瓶頸需要突破?
呂新偉:目前智能電能表已經可以實現遠程抄表、遠程付費和遠程負荷控制的功能。同時電能表還具有防竊電監測、電網事件記錄、負荷曲線和凍結的功能。但是仍無法滿足互聯網時代信息交互頻繁的需求,也無法適應電力市場化后用戶多元化需求。
目前智能電表仍需改進的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現有智能電能表雖然具備分時計量功能,但電能計量在電能表內部進行,無法快速響應將來的多元電價模式,當發生政策調整時,需要修改電能表的參數才可切換到新的電價政策,操作費時費力。
二是現有的智能電能表法定計量與非法定計量沒有分開,不能適應電能表的升級需要,用戶有需求變更時,只能更換電能表,這樣帶來巨大的資源浪費。未來的電能表需要具備法定與非法定分離功能,對于非法定功能可以實現升級要求。
三是現有的智能電能表本地通信接口只有RS485和近紅外兩種通信方式。
未來社會發展需要采集大數據,RS485和近紅外都無法滿足長期大數據量的通信效率要求,因此未來的電能表在本地通信方面將更加靈活,需具備多種通信方式,如藍牙、WiFi等。此外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電能表遠程通信接口也將大大豐富,寬帶載波、NB-Iot等也將得到廣泛應用。
記者:國內智能電表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存在哪些困難?
呂新偉:國內智能電表企業走向國際市場還是存在一定困難的。首先需要企業自身先適應和了解當地國家或地區的實際需求,還需要跨越各種技術上的壁壘,同時需要得到當地國家或地區的認證。但是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帶動,國內智能電表企業走出國門的前景是廣闊的可期的。
(原標題:專訪丨呂新偉:智能電表需具備多種通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