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生物質能的創新層出不窮,并開始實現商業化,而我國生物質能產業的發展遠遠落在發達國家和某些發展中國家之后。8月1日,在第十一屆中國新能源國際高峰論壇上發布的《2016~2017中國新能源產業年度報告》指出,十幾年發展的經驗教訓表明,生物質能產品切忌單一化,因為產品單一化非常不利于企業的生存能力和競爭力的提高,特別是在當前嚴峻外部條件下,產品的多元化對我國生物質能產業脫困具有重要意義。
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生物質能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程序認為,“十二五”期間,受國際低油氣價格和國內多數生物能源補貼未落實等不利條件的影響,我國生物質能源產業發展不盡人意,“十二五”規劃的多個指標未能完成。盡管如此,我國生物質發電不同于風電和光伏發電,受到電網的歡迎,實現穩步增長。其中,由沼氣轉型而來的生物天然氣異軍突起,成為處理有機廢棄物的利器,而未被列入規劃的生物質熱化學轉化出現了重大突破,預示著生物質能源產業具有光明的前景。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石元春提出,一是要對生物質能重新定位,發揮生物質能源在減排二氧化碳與緩解霧霾方面環保屬性的優勢,加快發展比天然氣更本土、環保性更佳和更經濟的生物天然氣,以及能替代中小鍋爐燃煤的生物質成型燃料。二是將過時的“農村能源觀”換成“商品能源觀”,制訂和實施一項建設若干個年產百億立方米的分布式“生物天然氣田”計劃。三是中外利用木質纖維素生產高品位生物燃油和燃氣,取得重要技術突破并開始商業化推進,將大大拓展生物質原料的來源,應引起政府機關的注意,并加快調研與扶持。四是在當前技術、市場和政策環境還不成熟、成本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形式多樣的“多聯產”是生物質能綜合效益的一條成功之道。
(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