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行業是國民經濟中的重要行業,也是高污染行業。7月26日,“中科院-山東省綠色化工技術創新論壇暨院士專家科技行活動”在東營墾利區召開。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化、以及人們對污染的抵制和對綠色環保的需求,化工行業在市場導向的引領下,將不斷地進行技術革新,向“綠色”升級發展。
“無論是從經濟和產業發展,還是從環保和社會的要求看,化學工業未來要逐步卸掉使用和產生有毒、有害物質的沉重成本,必須要大力研究和開發綠色化工,以期從源頭上減少和消除污染。”中國科學院文獻中心副主任劉細文說。
化工是傳統的“高能耗、高污染”行業,目前,化工行業排放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數量分別占全國工業“三廢”排放總量的16%、7%和5%,位居第1、4、5位,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化工行業單位產品能耗水平明顯偏高,而排放物處理率明顯偏低,行業快速發展勢必會帶來資源環境問題,向綠色升級是大勢所趨。
事實上,這一趨勢早有端倪。研討會召開地的山東省東營市就是一個化工產業重鎮。目前,全市原油一次加工能力6900萬噸,占全省的36%、全國的10.8%。其中,墾利區位于黃河入海口,地處勝利油田腹地,化工產業產值約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一半。而中國科學院與之早有合作,甲醇制烯烴、催化干氣制乙苯新技術等一批中科院的綠色化工科技成果已在魯落地轉化。山東省科技廳副廳長于書良表示,山東省科技廳從2016年開始組織實施綠色化工重大科技創新工程,推動綠色化工技術在山東省的研發與示范應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化物所所長劉中民也與東營有多年合作。作為煤化工專家,劉中民表示,在我國,石油化工基本原料烯烴、芳烴,至今不能滿足需求,主要原因還是我國石油資源不足,重質化嚴重。“這一輪工業結構調整,需要讓現代煤化工與石油化工協調發展,形成新的更合理的產業結構。化學工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本質在于過程的簡化和效率的提高。”
傳統化工是高污染行業,向綠色升級的技術和經濟條件是否成熟?
對這個問題,劉細文給出了肯定的回答。“中國在傳統化工產業的厚實積累,客觀上已經為綠色化工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他表示,我國化工產業雖然于2013年結束了持續十年的高速發展,開始中低速發展,但總體增速仍高于同期全國經濟增速。據統計,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化學品生產國,甲醇、化肥、農藥、氯堿、輪胎、無機原料等重要大宗產品產量位居世界首位。主要產品保障能力逐步增強,乙烯、丙烯的當量自給率分別提高到50%和72%,化工新材料自給率達到63%。在全國,涌現出一批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化工園區和生產企業。2011-2014年,全行業萬元產值綜合能耗累計下降20%,重點耗能產品單位能耗目標全部完成。
“目前綠色化工新技術的相關研究和產業化正處于快速上升通道。”劉細文說。
劉中民院士的經歷也是對上述結論的一個佐證。“中國煤化工技術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仍處于技術快速發展期。目前絕大部分煤化工新技術的產業化都是從中國開始。”
未來的化工產業將從哪幾個方向朝“綠色”升級呢?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發布的綠色化工產業技術發展前景研究報告顯示,我國綠色化工的未來發展方向主要是三個。一是重點對現有化工技術進行綠色化改造,通過環保、綠色化學工藝過程的開發,實現化工生產從原料到產品整個過程的綠色化;二是強化生物技術的應用,生物技術將成為化工產物合成的主導技術,它比傳統的物理化學法具有效率高、成本低、選擇性高、二次污染少等優勢;三是大力推廣微化工技術,微化學工程與技術是21世紀化學工程領域的共性基礎與關鍵攻關技術,將為傳統化學工業帶來重大影響——它將增強化工過程安全性,促進過程強化和化工系統小型化,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達到節能降耗之目的。
劉細文說:“‘十三五’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綠色化工將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