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與產業界信息不對稱,大量科技成果束之高閣。面對這種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征集并整理其1000項科技成果和100個專家團隊,并打造了“互聯網+”發布平臺,大大減少了成果轉化過程中科技界與產業界的對接環節,推動科技成果發布的供給側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 “信息不對稱是影響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院長助理、科技合作處處長李明介紹,沈陽分院在長期開展院地合作過程中發現,大多數企業對于研究院所能為地方產業發展、企業技術升級所提供的科技支撐服務內容并不十分清楚。“當他們遇到難題時,面對中科院100多個研究所、幾萬名專家,猶如大海撈針、無從下手。” 李明說,目前,中科院科技成果信息交流主要通過接待政府和企業家代表團到訪、在各地舉辦的科技成果對接會,受眾群較少,信息傳播效率低。各研究所雖然都有自己的網站,一般只介紹研究所成果,不介紹專家信息,也沒有專門針對成果轉化進行梳理。 因此,沈陽分院“歷時一年時間,狠下功夫,征集、整理了以沈陽分院系統內研究所為主、院內其他研究所為輔的科技成果和專家團隊信息,同時通過制作手機APP應用和沈陽分院微信鏈接等手段,建成了沈陽分院科技成果信息網。” 據了解,這100個專家團隊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科研團隊,而是遴選出來的在以往成果轉化中出鏡率較高的“明星”團隊。網站全方位提供了這些專家團隊的信息,除簡介和聯系方式外,進一步細化了團隊的擅長領域和典型轉移轉化項目案例細節,極大地方便用戶快速判斷自身需求與該團隊是否匹配及下一步合作的可能。 李明告訴筆者,“在一次成果對接活動中,數家來訪企業通過科技成果信息網,提前熟悉相關團隊的研究內容及典型轉移轉化案例,原本需要籌備1周、舉行1天的對接活動在3個小時內就產生多項合作意向,對接成效顯著。” 據介紹,網站于2016年6月1日正式上線以來,訪問量已超過26.7萬次。下一步,沈陽分院將繼續優化科技成果信息網的架構及內容,提升中科院科技成果和專家團隊的社會認知度,進一步打通中科院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渠道。 編輯點評 一年多來,科技成果信息網和手機APP被大量訪問和下載,顯著節約了專家和企業家互相了解的時間,大大提升了對接效率。網站于2016年6月1日正式上線,截至2017年7月訪問量已超過26.7萬次。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