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科院蘇州醫工所的崔崤峣帶領的醫用聲學室團隊研發的國內首款超聲探頭核心器件“微型高頻超聲換能器”進入臨床實驗。 這款只有芝麻四分之一大小的換能器可提供超高分辨率超聲圖像,在血管內看得比國外同類產品成像更清晰,但價格只是國外產品的三分之一。
血管檢查的“金標準” 超聲成像與CT、X射線等醫學成像技術相比,以其無損無輻射且成本低廉的優點,正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于臨床診斷治療的各個領域。超聲成像系統中的核心器件是超聲換能器,其既是超聲波發射源,也是組織回波的接收器,因此其性能直接決定著超聲成像系統的成像質量和性能優劣。 血管內超聲成像是利用安裝在心導管前端的微型超聲換能器,從血管內部成像來檢測管腔大小和管壁結構的介入性超聲診斷技術。它能夠實時顯示血管橫斷面解剖結構,觀察附著于管壁表面的粥樣硬化斑塊形態及發展過程,測定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從而指導經皮冠脈介入治療以及評價治療效果。近年來,血管內超聲已成為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診斷治療的重要影像手段,被認為是血管檢查的“金標準”。因此,血管內超聲成像被廣泛應用于冠狀動脈介入的輔助治療中。 “在冠脈內放置支架過程中,研究證實,盡管血管造影診斷結果非常好,但實際上有些支架沒有完全緊貼血管壁或擴張不對稱。國際上最新的多項研究表明藥物釋放支架的擴張不全和支架貼壁不良是發生血栓和支架再狹窄的主要手術危險因素之一,血管內超聲成像指導可以對藥物釋放支架擴張和貼壁良好提供極大的幫助,從而進一步保證了療效。”崔崤峣告訴記者。 已掌握全套關鍵技術 我國的血管內超聲設備市場一直被國外產品壟斷,中國科學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醫用聲學室團隊于2011年起率先開展血管內超聲探頭與成像設備研發,并得到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資助,于2014年底完成我國首套成像探頭和原理樣機研制,并順利進行成果轉化,完成核心部件高頻探頭的產品定型和工程化開發。 在實驗室,實驗人員展現了其產品——安裝在導絲頂端的,只有芝麻四分之一大小的微型器件。該導絲通過微創進入血管,那個“小芝麻”就能360度自動成像。“近年來,血管內超聲已成為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診斷治療的重要影像手段,如指導冠脈內放置支架等。”崔崤峣介紹,她率領的團隊,已經掌握了高頻超聲換能器設計和制作、壓電復合材料開發等超聲換能器研制方面的全套關鍵技術。“目前國內還沒有能達到我們這樣技術的機構,國外也只有兩三家公司能生產。”崔崤峣說。據了解,我國的血管內超聲設備市場一直被國外產品壟斷。 中科院蘇州醫工所醫用聲學室團隊由具有多年海外科研、開發工作經驗的研究員、副研究員與青年科研骨干、研究生組成,掌握了高頻超聲換能器設計和制作、壓電復合材料開發等全套關鍵技術,擁有豐富的研發和工程化經驗。2016年,中科院醫工所醫學超聲團隊再次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體內超聲診斷設備檢測體模研發及質量安全性研究”項目支持,重點開展血管內超聲檢測體模研發和設備安全性可靠性驗證。 據介紹,蘇州醫工所自主研發的高頻微型換能器的尺寸最小可至500μm×600μm×600μm,可提供超高分辨率的超聲圖像,獲取更豐富的圖像信息,以增加醫生的臨床診斷信心。 “我們還將開展基于微型高頻超聲體內換能器的超聲內窺成像項目、基于高頻超聲換能器的眼科超聲檢測項目以及基于高頻超聲換能器的高分辨皮膚診斷項目,并積極部署高頻小動物超聲專用探頭和用于癲癇致癇灶探測的專用超聲陣列的預研發工作等。”崔崤峣說。 據悉,今后高頻超聲換能器將在臨床內窺鏡技術、眼科超聲檢測項目、癲癇致癇灶檢測專用超聲陣列等醫學領域發揮作用,讓科技成果走進醫院,為我國百姓健康更好地服務。 編輯點評 超聲波探頭不僅能探測到血管表面的情況,更能看到深層組織的實際情況,相比現有醫學成像技術更直觀準確。目前,超聲波探頭屬于一次性器材,而且其核心器材——換能器主要依靠國外進口,因此價格十分昂貴,此次換能器的研發,將大大降低患者的費用,同時對很多疾病的確診和治療有重要意義。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