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在线视频-亚洲综合在线观看视频-亚洲综合视频网-亚洲综合色秘密影院秘密影院-日本三区四区免费高清不卡

當前位置:全球化工設備網 > 資訊 > 市場評述 > 正文

生化調試中的異常情況的分析及對策

作者: 2017年07月25日 來源: 瀏覽量:
字號:T | T
生化處理法簡稱為生物處理法或生化法。該法的處理過程是使廢水或固體廢物與微生物混合接觸,利用微生物體內的生物化學作用分解廢水中的有機物和某些無機毒物(如氰化物、硫化物等),使不穩定的有機物和無機毒物轉化為

  生化處理法簡稱為生物處理法或生化法。該法的處理過程是使廢水或固體廢物與微生物混合接觸,利用微生物體內的生物化學作用分解廢水中的有機物和某些無機毒物(如氰化物、硫化物等),使不穩定的有機物和無機毒物轉化為無毒物質的一種污水處理方法。按照反應過程中有無氧氣可分為好樣生物處理和厭氧生物處理。

  生化系統浮渣的產生原因及對策

  一、生化池產生浮渣原因

  1.來自活性污泥系統的不正常代謝,也可能是無機顆粒上浮導致。

  2.二沉池浮渣:來自生化系統的浮渣、二沉池活性污泥硝化后污泥上浮、二沉池缺氧嚴重導致厭氧污泥上浮。

  二、浮渣種類

  1.黑色稀薄的液面浮渣:活性污泥缺氧

  2.黑色而且堆積過度的液面浮渣:污泥嚴重缺氧或厭氧。

  3.棕褐色稀薄的浮渣:不堆積就正常。

  4.棕褐色而且堆積過度的浮渣:污泥內部產生硝化反應;嚴重絲狀菌膨脹。

  三、浮渣結合分析故障

  1.黑色稀薄液面浮渣:控制DO值,判斷是否存在溶解氧相對不足或局部不足。需要全面進行測定確認。對于由于廢水本身缺氧過度導致色澤變黑可以通過加強回流廢水緩解浮渣大量出現。

  2.黑色堆積過度液面浮渣:鏡檢沒有發現活性污泥類原生動物,污泥顆粒分散不絮凝,沉降性能不好,上清液渾濁,污泥沉淀色澤暗淡偏暗黑。

  原因:溶解氧不足,局部出現厭氧或缺氧。

  3.棕褐色稀薄液面浮渣:結合沉降比發現上清液略顯渾濁,含有解體的細小顆粒物質,間隙水清澈,浮渣具備粘性,不易攪動下沉。

  原因:F/M小于0.05,而且持續時間長。

  4.棕褐色堆積過度液面浮渣:

  1).與絲狀菌有關;結合鏡檢和SVI或者結合SV進行判斷是否絲狀菌膨脹。

  2).與活性污泥反硝化有關:結合SV,發現細小污泥絮團向上浮起,堆積液面,通過攪拌后可以快速下沉;在測定C/N,確定進水是否含有過量的N,在碳源不足的情況下,污泥容易發生反硝化,同時確保溶解氧大于3mg/L。

  四、浮渣的預防與控制

  1、污水自身控制問題導致:

  A。排泥不及時,污泥齡過長:出現棕黃色稀薄;控制污泥老化;可結合F/M、SV以及鏡件進行確認。

  B。絲狀菌未能有效控制

  C。曝氣不均勻

  D。營養劑投加相對不足

  五、浮渣消除對策

  1.采用用水進行噴灑

  2.利用把攪拌機拉出水面攪拌

  3.開大曝氣

  二沉池污泥漂流

  原因:10%在二沉池,90%在曝氣池

  1。曝氣池沖擊負荷過高:

  A。污泥負荷過高:判斷是否二沉池出水渾濁。

  B。表面負荷過高:進水量大,停留時間不夠。

  2。曝氣池污泥老化:排泥不及時,進水污水濃度過底,污泥濃度控制過高。

  3。曝氣池污泥中毒:判斷出水的效果明顯變差。

  4。二沉池反硝化作用:控制曝氣池尾端的DO以及加大回流速度。

  5。生化系統大量無機顆粒進入:強化物化效果

  6。曝氣池曝氣過度:檢測DO。

  二沉池污泥上浮

  原因:污泥腐化、污泥脫氮、污泥膨脹

  1。污泥腐化:缺氧造成厭氧分解,產生大量氣體。

  2。污泥脫氮:反硝化作用(硝酸鹽在反硝化菌作用DO小于0.5mg/L還原成氨和氮),產生氣體。

  3。絲狀菌膨脹:活性污泥絮團內夾帶過量細小氣泡,導致污泥比重降低。

  指標表現:

  1。鏡檢:活性污泥菌膠團內有細小光亮點。

  2。肉眼觀察:菌膠團內有細小氣泡,陽光下氣泡受熱膨脹。

  3。SV測定:出現氣泡,并膨脹上升。

  處理對策

  1。反硝化問題:

  A。增加污泥回流或及時排泥,減少沉淀池內污泥;

  B。減少曝氣量或時間,降低硝化作用;或者提高出水端溶解氧的含量。

  C。減少沉淀池進水量,以便減少進泥量。

  2。污泥腐化問題:

  保證曝氣設備低故障;降低污泥濃度;避免污泥沖擊負荷。

  3。絲狀菌膨脹。

  絲狀菌膨脹

  與正常進行比較

  分類

  原因:

  1。外圍原因:

  A。接種活性污泥絲狀菌感染;

  B。進水水質成分影響;進水成分單一,缺少營養劑以及微量元素

  2。內部控制原因:

  A。長期低負荷運行;

  B。長期低溶解氧或局部缺氧運行;

  C。營養劑投加失衡;

  D。酸性廢水環境對絲狀菌的誘發作用

  指標表現:

  1。F/M:小于0.05長時間;

  2。缺氧或局部厭氧狀態存在;

  3。進水成分單一影響

  控制難度:

  1。絲狀菌和正常菌膠團對環境和食物要求區別性不高;

  2。工藝調整對絲狀菌膨脹的穩定控制不足;

  3。絲狀菌自身特點,適用環境強,可變異;

  4。徹底滅殺的難度高;

  污泥老化

  指標表現:

  1。SV測定

  A。沉降速度:快,時間比正常快1.4倍;

  B。污泥絮團:大,比較松散,絮凝速度也快;

  C。污泥顏色:深暗、灰黑、不具有鮮活光澤;

  D。上清液清澈度:有好的清澈度,游離較多細小絮體。

  E。液面浮渣:有浮渣和泡沫產生。

  2。鏡檢觀察

  后生動物數量占優,污泥菌膠團粗大色深。

  3。F/M確認

  長期處于低水平,小于0.05。

  原因:

  1。排泥不及時,污泥齡長。

  2。進水長期處于低負荷狀態。

  3。過度曝氣。

  4。污泥濃度控制過高。

  控制方法:

  1。確保污泥濃度在一定范圍,通過F/M確定,同時確保排泥的均勻性。

  2。曝氣的均勻性和防止過曝氣。通過檢測DO,控制出水端2.5mg/L。

  3。避免低負荷運行;控制F/M=0.15-0.25之間。必要時補充外加碳源。

  1。F/M:控制0.15-0.25。

  指標控制:

  2。DO:大于4mg/L屬于過曝氣。

  3。污泥齡:7-10天。

  污泥中毒

  判斷方法:

  1。觀察SV:污泥活性降低,原生動物死亡,菌膠團解體細小化,有大量不沉降細小顆粒,污泥絮凝性變差,絮凝時間長。

  2。鏡檢:

  A。原生動物死亡或消失:以楯形蟲為代表的爬行類原生動物消失。持續6小時后原生動物消失

  B。后生動物活動減弱。

  C。菌膠團:出現解體,大量細小菌膠團顆粒。

  D。液面浮渣:色澤晦暗,稀薄松散;鏡檢浮渣發現無原后生動物,菌膠團松散,細小部分過多。

  指標表現:

  1。溶解氧變化:逐漸上升

  2。出水變化:有機物濃度不斷升高。

  處理對策:

  1。阻止進一步進入;中斷源頭;

  2。稀釋已進入的混合液,加大污泥回流;

  3。利用排泥抗擊沖擊。

全球化工設備網(http://www.tupvw34.cn )友情提醒,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全球化工設備網!違者必究.

標簽:

分享到:
免責聲明:1、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或者作者自行發布,本網發布文章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給訪問者,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同時本網亦不對文章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2、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作出適當處理!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86-571-8897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