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制造”運動如今在弗吉尼亞州的里士滿(Richmond,Virginia)重現生機且進展順利:安東尼•盧佩索(AnthonyLupesco)與其10人團隊在車間里忙碌地裁剪著牛仔布料。服裝圖紙就堆在一卷卷新染就的靛藍牛仔面料上,每件牛仔裝從頭到尾均由手工縫制而成。
ShockoeAtelier由盧佩索與其父皮埃爾(Pierre)始創于2012年,它是如今在美國本土生產的眾多品牌中的一家(它們通常專門生產結實耐用的男式工作服)。這是扭轉美國制造(近年來,美國90%的服裝業已移至海外生產)不斷向海外移遷潮流的一部分——服裝業從業人數從1990年的94萬人大幅降至2015年的13.6萬人。
如今,美國服裝的進口額遠超其出口額(2016年服裝進出口額分別是1170億美元與220億美元,相差懸殊),特朗普“買美國貨、雇美國人”(“hireAmerican,buyAmerican”)的競選口號讓美國
制造業界出現了政治分化。但是,上述品牌成為真正的“美國制造”由來已久。如Schott、Filson以及Danner等美國老字號品牌早已在美國本土設廠生產,而AmericanTrench等新創品牌則利用美國現有工廠的技藝與員工生產新產品。
特朗普給“美國制造”運動貼上政治標簽,應該對這些在美國本土生產的品牌大有裨益。但是很多品牌卻不愿與其“本土主義”計劃掛上鉤。1906年由英國人威廉•賴利(WilliamJRiley)始創于波士頓的運動品牌NewBalance去年11月就引發了公眾抵制:它暗示如果特朗普廢除《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rans-PacificPartnershiptradeagreement),事情可能會朝“正確方向”發展。NewBalance隨即遭到憤怒的民主黨人抵制,從此不得不疲于應對媒體鋪天蓋地的批評與指謫。
“特朗普政府所謂的‘美國制造’指的是什么?”當BuckMason聯合創始人薩沙•科恩(SashaKoehn)被問及特朗普是否損害了在美國制造的品牌的聲譽時,他這樣反問道。BuckMason是洛杉磯市區一家生產簡單實用裝的公司。“在美國制造的品牌被削弱了嗎?它們感覺到了不同待遇了嗎?”特朗普對此一知半解。“考慮此類問題要既全面又慎重。我們對此并不樂觀,我們如今覺得與海外美國公司一樣是受害者。”
在科恩看來(其它諸多品牌持同樣觀點):美國制造代表質量至上。盡管他堅稱創造就業“刻不容緩”,但對公司來說,更多的是出于自身利益而非政治考量。“我們在美國本土生產是因為我們生于斯長于斯。”他說。聯合創始人埃里克•艾倫•施納肯伯格(ErikAllenSchnakenberg)也同意其看法:“消費者喜歡的是經久耐用的現代經典款式。至于產地則只是錦上添花之舉。”
美酒
軒尼詩百樂廷皇禧干邑的口感如何?
軒尼詩百樂廷皇禧干邑的淡雅色澤,預示它是一款清新愉悅的佳釀。個中綻放的花香,讓人聯想起純凈、清爽的春日。
施納肯伯格與科恩2013年投入自己的5000美元私房錢創辦了BuckMason,他們說:如果當初決定把廠設在中國,那么這筆錢只夠去中國的路費錢。如今,他們在洛杉磯當地擁有了12家工廠。
供貨商近在咫尺大有裨益:BuckMason售價28美元的T恤一推出,就被《華爾街日報》(WallStreetJournal)評為全美最佳。不到一天,這款T恤就賣出了10萬件,BuckMason的所有庫存很快售罄。“于是我們聯系生產商并討教應對之策。兩周之內,我們就備好了5000件貨,并完成了客戶訂單。”科恩說。他們公司如今的周銷售量就有幾萬件。
BuckMason主要是網售,但在洛杉磯設有兩家門店,并開設了一輛流動售貨車“TheOpenRoad”:它由1997年款GMC白色校車改裝而成,車體印有“美國制造”與“美國設計”的標語。它提供120平方英尺的售貨空間,車里的唱機則播放著歌手威利•尼爾森(WillieNelson)的老唱片。“它樸實又休閑。”施納肯伯格這樣評價BuckMason所展現的美國鄉土氣息與天馬行空的美國風情,“穿上加州風情十足——但是升級版的。我們希望消費者對我們的品牌萌生情感依存。”
而在雅各布•赫維茨(JacobHurwitz)看來,“美國制造”的核心是就業。“若不能在美國本土生產,我們就放棄。”他說。2009年,赫維茨在倫敦伯靈頓市場街(BurlingtonArcade)買了件雅格獅丹(Aquascutum)雨衣,隨后就與人合創了AmericanTrench品牌。“我們當時正熱聊
制造業與就業機會的喪失及創造關系,此時腦海中突然閃現了這樣的問題:美國哪家公司能生產這樣的雨衣?”結果發現沒有一家。“因此,我與商業合作伙伴大衛說,‘見鬼,咱倆就搞雨衣,’”
AmericanTrench生產的牛仔裝與襪子與美國本土制造的Danner皮靴搭穿。
在新澤西找到一家工廠愿為其生產外套(零售價835美元)后,AmericanTrench于2013年正式在眾籌網站Kickstarter上創辦,隨后陸續向其它品類進軍:襪子(售價11.5美元)、帽子(售價29.5美元)以及運動衫(售價185美元)分別產自北卡羅萊納州、德克薩斯州以及馬薩諸塞州。“我們的宗旨是為美國本土消費者提供最佳產品。”赫維茨說。
Shinola的創辦理念也是大同小異。“我們首先創造的是工作機會。”雅克•潘尼斯(JacquesPanis)說,他是總部位于底特律,2013年成立的專門生產腕表與皮革制品的公司總裁。“四年后,創造美國就業仍是我們最引以為豪的事。”公司如今在底特律擁有三家工廠,旗下各種產品均在本土生產,并對美國生產基地投以重資:廠房面積特別大、而且采光好,每個技工靠窗做活,從上世紀60年代到拉丁天后碧昂斯(Beyoncé)的樂曲回蕩在整個廠區。Shinola如今雇有600名員工,2014年產值達6000萬美元。
工廠邀請消費者參觀,展示其企業文化內涵。“消費者實地觀摩我們的產品生產過程后,就會更加認可我們品牌。”生產部副總裁詹•瓜里諾(JenGuarino)說。Shinola還與全美的制革廠建立了合作關系(其中就包括佛羅里達州的RomaIndustries):提供源源不斷的生產機會(訂單),從而能讓后者有資金去更新機器設備與提高員工技能。
“毫無疑問,與Shinola的合作挽救了我們。”RomaIndustries總裁保羅•霍羅威茨(PaulHorowitz)說,“Shinola技術升級改造前,給我打電話,讓我保證有足夠人手完成生產任務。”
品牌合作可實現互利共贏。老品牌可充分利用與新創品牌合作所造就的、為年輕人認可的街頭信譽,而新創品牌則借力于老字號品牌的聲譽(以及專業技能)。AmericanTrench已與Shockoe以及街裝品牌Corridor建立了合作關系;BuckMason與Stetson合推了一個帽子系列;而摩托車品牌Schott與原先生產滑板的品牌Supreme也實現了聯手。
在美國本土生產的品牌有著共同的情感:都專注于功能性。“確保‘美國制造’品牌質量至上是我們的職責。”Scott運營總監簡森•斯科特(JasonSchott)這樣評說自家品牌的理念。Scott由其高祖父(來自俄羅斯的第二代移民)于1903年始創。公司的新澤西生產基地如今每年生產5萬件夾克。
“美國制造”產品如今享有盛譽,導致MrPorter與Asos等國際電商紛紛與GoldenBear以及Lot,Stock&Barrel等洛杉磯本地品牌聯手,把美國制造產品向全球消費者推介。“但美國制造遠非宣傳噱頭與營銷策略。”Shockoe創始人盧佩索說,他的父母上世紀70年代從意大利移居美國,“否則的話,我們就永遠不會對生產廠家的基礎設施(以期實現可持續發展)進行投資。”
這些美國品牌的莊嚴承諾已讓“美國制造”前途一片光明,而持政治立場無關緊要。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品牌的商業生存能力都遠超美國總統的四年任期
(來源:中國工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