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海洋和南極科學研究學院發布的一項報告再次引爆了“微塑料”這個議題。報告稱,在澳東南部海域海底的沉積物中發現高濃度塑料微粒,很可能污染整個食物鏈。
微塑料,直徑小于5微米,細小到用肉眼難以發現它。也正因如此,它對海洋生物乃至人類皆產生了巨大的危害。聯合國專家組(GESAMP)已將其列為海洋生物的“溫柔殺手”,并指出其危害程度等同于大型海洋垃圾。
但這一強大的勁敵確是人類一手栽培喂飽的,這些塑料微粒或來源于我們日常使用的化妝品、清潔用品中,或來源于纖維類衣物脫離出的細小顆粒,又或者來源于環境中的塑料垃圾,它們經過催化分解最終形成了塑料顆粒??可以說,海洋中的微塑料來源非常復雜,既有陸地河流、工業和生活污水、塑料垃圾等陸源輸入,也有船舶運輸、海上鉆井平臺等海源輸入。
微塑料逐漸為大眾所知
早在上世紀70年代,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相關研究已經開展。
2001年,一位國外科學家報道了其研究海域水體中,微塑料的密度每立方米約有上億個,才逐步引起各國政府、媒體和研究者的廣泛關注。
2004年,英國科研人員在美國《科學》雜志上發表了關于海洋水體和沉積物中塑料碎片的研究論文,首次提出微塑料(Microplastic)這個概念。
2014年,英美研究人員聯合在《科學》雜志上發表的觀點文章指出:微塑料已遍布整個海洋,而生物體中微塑料的污染狀況以及造成的生態效應和健康風險是當前微塑料研究應著重關注的問題。
2014年6月,聯合國環境大會上提出了海洋廢棄物和微塑料問題,并最終達成了“海洋塑料廢棄物和微塑料決議”,提出開展有關海洋塑料廢棄物和微塑料的研究。
2015年,微塑料污染被列入環境與生態科學研究領域的第二大科學問題,并成為與全球氣候變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環境問題。
微塑料的危害
科學研究已經證實,海洋中的微塑料污染對海洋生物的生長、發育、躲避天敵和繁殖的能力皆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微塑料除了對海洋生物造成一定的危害,還通過食物鏈進入到更高等級的生物體內,并最終為人類所食用。
威脅海洋生態
中國一份關于海洋魚類的調查顯示,在20多種經濟價值較高的常見魚類中,90%的魚類樣本中都發現了微塑料。
前不久,科學家首次拍攝了浮游生物攝入微塑料的一小段視頻,視頻形象地揭示了微塑料對海洋生物的影響,而不僅僅是停留在宣告階段,它向全人類證實了,廢棄的塑料確實可以進入海洋生物體內,并沿著食物鏈進行傳遞。
威脅人類健康
經過食物鏈的傳遞,那些“被微塑料”了的海洋生物,如魚類、貝類等,最終流向人類的餐桌,而微塑料也因此而進入了人體。
另外,研究專家已經證實,人類攝入微塑料也不僅僅是通過食用海洋生物。一個由墨西哥和荷蘭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通過在墨西哥洛斯佩泰尼斯生物圈保護區的實地研究首次證實,微塑料已經進入陸地食物鏈。
他們表示,由于缺乏塑料回收和處理系統,洛斯佩泰尼斯的居民通常在焚燒塑料后將其掩埋到果園的地下,這就增加了這些塑料廢棄物分裂為微塑料的風險。為了評估這種情況,研究人員對保護區中10個果園的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中的蚯蚓、居民飼養在果園里的母雞的糞便和胃臟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在土壤里、蚯蚓體內、母雞糞便和胃里都存在微塑料。不管是海洋生物還是陸地生物,如果人類長期攝入微塑料,很可能對身體健康構成威脅。
微塑料延伸到哪了?
北極
研究人員發現,數以萬億計的微塑料顆粒出現在了北極的海冰中,每立方米的海冰中含有多達240個微塑料顆粒,這一分布密度是大太平洋垃圾漂浮帶微塑料顆粒的2000倍。
達特茅斯大學的材料學家兼工程師RachelObbard和她的同事通過樣本估算指出,如果北極海冰全部融化,將會釋放出7萬億多個微塑料片。
南極海
日本九州大學與東京海洋大學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南極海也漂浮著“微塑料”。微塑料常見于人口密集的全球沿海地區,而在南極海發現被認為尚屬首次。
該項調查在澳大利亞與南極大陸間的5個地點實施。通過拉密孔網采集海面附近浮游生物的樣本,在距離南極較近的2個地點發現大量塑料粒子,平均每噸海水中有0.05個至0.1個,經換算每平方公里約有14萬至29萬個,與北半球海洋平均10萬個的數量不相上下。
澳大利亞東南海域
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海洋和南極科學研究學院發布報告稱,在澳東南部海域海底沉積物中發現高濃度塑料微粒,很可能污染整個食物鏈。
2015年,研究小組從新南威爾士州、維多利亞州、塔斯馬尼亞州及南澳大利亞州共計42處地點采集海底沉積物樣本,并發現平均每毫升沉積物中含超過3個塑料纖維或顆粒。
日本海洋
日本環境省發布消息稱,在距本州和九州沿岸100公里至200公里海域發現了細微塑料漂浮物,可能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不良影響。
2014年,東京海洋大學和九州大學受環境省委托進行了調查。他們在本州和九州近海的45處地點采集了漂浮物,每1立方米海水中平均發現2.4個微塑料。環境省2010年至2012年在瀨戶內海實施調查時平均僅為0.4個,此次有22個地點超過了這一數值。此外,調查人員還對較大的漂浮垃圾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其中有56%是可能會變成微塑料的石油化工制品。
中國海域
微塑料污染問題不僅僅存在于國外海域中,我國海域同樣存在這一問題。中國國家海洋局調查顯示,中國37個海域的海面漂浮垃圾和海灘垃圾中,塑料類占77%,并且86%—91%來自陸地。事實上,我國科學家早已證實在三亞海灘和南海浮游動物體內發現了大量微塑料。只不過,我國尚未對南海微塑料開展全面的調查研究。
各國紛紛呼吁應對微塑料污染
隨著微塑料的危害性逐漸加劇升級,并為大眾所熟知,各國政府也開始對此事備加關注。除了出臺系列政策應對塑料垃圾之外,也出臺了直接針對微塑料的系列措施,而報道最多的當屬“呼吁禁止在化妝品等洗護用品中添加微塑料”。
其中,美國政府已立法宣布禁止在化妝品和洗護用品中使用微塑料,成為全球第一個宣布此項禁令的國家。
歐盟也已開始著手制定禁止在化妝品中使用微塑料的提案。
2017年起,英國也禁止在化妝品以及洗護用品中使用微塑料。
2017年3月份,瑞典環境大臣卡羅利娜·斯科格在首屆“波羅的海未來大會”上呼吁,波羅的海地區應該禁止化妝品中微塑料的使用,以減輕其對環境與人類的負面影響。
在我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海洋微塑料監測和生態環境效應評估技術研究”已于2016年底啟動,中國科學家也開始呼吁禁止在個人護理品中添加用于深度清潔的微塑料顆粒。
微塑料危害之大想必已不必多說,對于海洋生物而言,微塑料猶如海洋中的PM2.5,而對于人類而言,微塑料則猶如一道隱性催命符。因此,及早有效應對微塑料污染已迫在眉睫。而各國在解決微塑料問題上,應該抱團協作,共同努力。據了解,新成立的“西太平洋區域海洋微塑料研究項目”就將在建立機構和專家網絡的基礎上,發揮區域作用,引領這一主題的研究,從制定統一采樣和分析方法學的角度出發,分析海洋微塑料的分布、來源、歸趨,評估其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