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1~5月,全國采礦業固定資產投資2707億元,同比下降11.4%,規模以上采礦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2%。 在日前舉行的2017中國探礦者年會上,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院長張新安指出,當前總體說礦業是過剩的,而且越來越缺乏彈性,其中缺乏供應彈性是內在 的、固有的、本質的,要增加彈性、增強應變能力和應急能力,改善礦業供求平衡,就需要新一輪資源革命。
中國五礦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何文波指出,宏觀經濟和行業特點導致礦業周期波動較大,非理性投資與撤資影響行業正常秩序,礦產品價格受金融市 場、資本市場、貨幣政策的影響變化非???。而金屬礦產品價格暴跌,行業大規模洗牌,對追求持續發展的礦業企業帶來不利影響。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院長張新安認為,目前全球資源格局發生了顛覆性變化,資源安全在新形勢下被賦予新的內涵:資源消費畸形增長得以遏制,資源 約束中的數量約束已讓位于質量和生態約束,資源瓶頸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緩解;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資源供應格局發生顛覆性變化,資源供應質量、資源配置效 率不同程度提高,但不同門類資源存在不同程度的分異分化。
何文波表示,新經濟發展催生新能源、新礦種,并且需求擴大,一批新能源材料和新技術礦產正在脫穎而出,甚至將對礦業產生深刻影響。其中,新技術應 用助力勘探開拓未來資源布局,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提供了更高效的技術手段和管理方法,為礦業企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各種可能。
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快速增長。專家預測,到2020年,我國將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制造、生物、綠色低碳、數字創 意等5個10萬億元級規模的新支柱。而戰略性新興產業構成包括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
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而與戰略性 新興產業相關的礦物原料包括金剛石、鈦、鎢、鈷、鈮、鉭、鈹、鋯等稀有、稀散金屬及石墨等。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院長張新安介紹,當前,我國礦業已經具備新常態的各種特征,即資源保護和資源開發、資源結構和資源總量、空間管控和資源管理、資源節流和資源開源,但我國礦業仍然是泛灰綠色的。
張新安表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改變了資源的稟賦結構,“一帶一路”將重塑全球資源治理架構和地緣政治格局。最重要的是,科學技術創新推動資源革 命,科學的沉寂因資源革命而喚醒,“互聯網+”激發礦業生機和活力,資源赤字、生態欠賬、治理短板需要尋求新的解決方法。其中,制度創新驅動讓位于技術創 新,驅動超級周期的供求因素已經改變,全球資源使用強度已經得到改善,技術及其對成本的影響將是變革的主要驅動力。
根據預測,礦業大周期后資源供需格局,首先技術加速變革情景下,資源需求肯定會下降;其次資源供應彈性會增加,資源供應結構大幅度調整;再者價格可能會隨時上升,但稍縱即逝,價格的下降通道是常態,成本的上升也是常態。
張新安認為,2030年我國資源消耗將增長四倍,環境排放零增長,能源基本獨立,國土基本穩定,資源拐點全面到來。因此,我國要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礦業轉型升級、落實綠色礦山指導意見、推進資源革命。(來源:中國工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