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陶氏化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利偉誠 (Andrew Liveris)選擇了這樣一個“好日子”開啟其對中國區業務的2010年度巡視。在馬不停蹄地參加了為慶祝陶氏正式成為奧林匹克運動首家化學類全球官方合作伙伴而舉行的奧林匹克升旗儀式及一系列活動之后,當日下午出現在媒體面前的利偉誠顯然已經有些疲憊。然而在整個采訪過程中,他的狀態一直非常放松,相對于2009年初主流媒體對于陶氏收購羅門哈斯的一片質疑與否定,如今的他已經無需再費口舌去解釋為什么要選擇在那樣一個時機重金收購羅門哈斯——新陶氏的業績能夠說明一切——陶氏2010年三季度的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EBITDA)增長逾3.5億美元,達19億美元,創下自2008年第二季度以來的最高水平;功能性產品和功能性系統業務板塊的EBITDA共計增長30%,并推動整個公司的EBITDA利潤率提升至15%;與收購羅門哈斯有關的協同增效繼續超越公司的預期目標,按年化估算將實現增效效益逾9.75億美元,超過了5億美元的全年目標。從化學企業到高科技企業
對于媒體對他當年如何力挽狂瀾最終完成對羅門哈斯并購的追問,利偉城只是舉重若輕地將其描述為“經濟危機中信貸市場的崩潰使得籌資受阻,我們當時要做的只不過是要從其他的方式和渠道籌資來完成這筆收購。”然而,一旦談到“陶氏的未來發展”,利偉誠則十分興奮:“我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陶氏已不僅僅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化學企業,而正在逐漸轉變為以科學和技術為驅動的公司,通過這個戰略轉型我們希望能更好地滿足和解決地球未來幾十年可能遇到的重大挑戰和問題。”
從化學企業到高科技企業,利偉誠希望將陶氏帶入一片更廣闊的天地——全球化工市場的整體規模大概是在1.5萬億美元左右,而一旦選擇跨越界限、順應大趨勢,為全球面臨挑戰提供各種解決方案,陶氏所面對的市場規模將達到3.5萬億美元,屆時陶氏的業務發展將呈現一片嶄新的格局。
然而,作為科技型公司核心競爭力的創新能力曾經一度是陶氏這家以基礎化工為主的老牌化工企業的短板,公司產品技術“超齡”、應用領域發展緩慢而導致的低利潤率與低競爭力使得陶氏當年風光不再,利偉誠迫切地希望能改變這一現狀,而對羅門哈斯的收購則是其關鍵的一步——通過收購羅門哈斯這家特種化工公司并出售一部分傳統業務,他希望新陶氏的業務架構中特殊化學品與基礎化學品比例能達到2:1。如今,這一目標已經實現。不過,新陶氏正在對業務架構繼續進行優化。
而在中國新陶氏調整的步伐顯然更快,陶氏中國區總裁石博韜透露,2009年陶氏中國的業務架構中72%為特殊化學品,28%是基礎化學品,今年因為對一些項目的投資再加上對斯泰隆業務的剝離,目前業務比例已經達到90%比10%,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激發創新活力
對于利偉誠而言,成功調整業務架構只能代表他所引領“新陶氏之路”剛剛路程過半,接下來他面臨的挑戰將來自于人和文化:“我們要改變過去三四十年來做事的方法與思路,這將是一場革命。”
如何將羅門哈斯的創新文化成功移植到新陶氏之中并使之生根發芽成長壯大是他目前所關心的首要問題。
過去5年當中,陶氏投資了90億美金用于研發,推出了500多個不同的項目來應對世界大的趨勢。利偉誠表示這些創新產品創造了310億美元凈現值,其投資回報超出了他們的預期。未來三年,即使考慮到有些產品還處于早期的階段而可能會有的風險因素,陶氏新的創新項目也將帶來120億美元的凈現值,其中20億美元將是全新產品。在此基礎上,利偉誠相信整個陶氏來自于特種化學品業務的利潤未來五年內可以進一步提升到80%。
“像小企業一樣靈敏”成為新陶氏保持創新活力的又一要素,盡管陶氏業務龐大,但利偉誠希望重構商業模式以實現“大網絡”下子業務的靈活運作。陶氏將從高度集中及標準化的模式,轉變為由一個精簡高效的公司中心和三個迥然不同的業務模式——合資公司/輕資產;功能性產品;健康與農業、高新材料和其他市場導向型業務——組成的新型架構。在這個架構下,每塊業務都能夠在技術和產品方面應對市場特別的需求進行快速調整。
為了進一步激發員工的創新活力,陶氏推出面對所有員工的名為“現在是時候了”的變革管理項目,目前已有2.5萬名員工參與了這場“討論”,陶氏希望以此幫助所有員工了解自己在新陶氏,在更加靈活、更加現代的企業中到底能夠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把握好中國的市場機遇
中國市場發展很快,利偉誠認為,未來五年中國化工市場的規模將與美國相當。那么陶氏將如何更好的把握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機遇呢?
利偉誠表示研發將是陶氏在中國最重要的投資內容,以滿足中國這個越來越成熟的大市場對先進技術的需求并幫助中國應對挑戰。他認為中國正在進行的工業化,現代化、城市化進程不可避免地將帶來很多問題——未來中國將會有四億農民要進入城市生活,那么如何減少污染、提高能效,獲得更多清潔水資源及可持續的建筑,保證價格適中的食品供應都將成為中國政府關注的焦點。而陶氏在中國本土的研發力量能很好地滿足這些需求——上海陶氏中心的500多名技術人員能高效地針對中國以及亞太市場的需求進行產品與技術研究開發。
而陶氏大中華區總裁石博韜則透露了除了不斷推進其在陜西榆林的煤電一體化超大型項目外,在未來5年陶氏會陸續建設一些中小規模的投資項目,如成都新建一家涂料廠、張家港電子材料項目擴產等,另外他們還將繼續原羅門哈斯的一些新項目,包括臺灣的電子材料項目等。
在順利剝離了斯泰隆業務之后,陶氏大中華區(包括臺灣和香港)目前共有18家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