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中有機和黑碳氣溶膠一直是影響地球氣候變化、空氣質量的重要因子,但是過去對兩種氣溶膠的來源缺少科學的驗證。近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章炎麟教授、中科院大氣所LAPC傅平青和孫業樂研究員等聯合國外研究機構,通過氣溶膠不同含碳顆粒的微量放射性碳(14C)測定和氣溶膠高分辨質譜等手段,揭示了北京PM1.0中含碳氣溶膠的來源和形成過程,為我國開展氣溶膠減排、制定相關法規提供必要的科學依據。
有機氣溶膠和黑碳氣溶膠都是PM1.0(空氣動力學直徑不大于1微米的顆粒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占PM1.0質量的20%—80%。其中,有機氣溶膠比黑碳氣溶膠含量要更高。
研究發現,非化石源是北京地區PM1.0中有機氣溶膠的重要來源,貢獻比例在28%—72%之間(平均值是52%);而化石源(如機動車和燃煤)對PM1.0中黑碳(或元素碳)氣溶膠的貢獻率可以達到67%—96%(平均值為82%)。
專家解釋,這些非化石源有機氣溶膠主要來自于生物質燃燒、植物排放和烹飪等過程產生的一次和二次有機氣溶膠。
研究進一步發現,冬季和春季非化石源氣溶膠主要來自生物質燃燒和烹飪源排放的一次氣溶膠,而氧化性有機氣溶膠(主要為二次有機氣溶膠)則主要來自化石源。在化石源產生的一次有機氣溶膠中,燃煤(56%—62%)的貢獻要略大于機動車(38%—44%)。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