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轉型“中國智造”正當時節,2016年1月2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部署“中國制造”,確定推動《中國制造2025》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會議指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對促進
制造業升級等發揮了積極作用,這同時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必須堅持市場導向,引導企業適應和引領市場,在“中國制造+互聯網”上盡快取得突破,實現中國制造邁向中高端。
在全球邁向工業4.0的背景下,將中國制造打造成“中國智造”是經濟轉型和升級的重要戰略。大力培育高端
裝備制造業,服務企業科技創新和人才引進。諸多有力舉措夯實了工業經濟發展之基,為丹東下一個五年從制造基地向智造高地邁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以持續推進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實施重點科技項目和強化
知識產權工作等為牽引,丹東市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通過自主研發與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正在不斷深化。一些企業憑借技術含量高的新產品,參與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在一些高端制造領域交出了一份優異的“成績單”,實現了由制造向“智造”華麗轉身。
“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激發企業的活力。”忠世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嘯虎介紹說,他們公司自1996年創立,一直致力于新型輕質金屬結構材料的自主研發,現在產品已成功應用到國家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領域。據了解,去年,該企業科研人員經過努力,突破技術和設備等工藝難關,生產出國內鈦合金石油天然氣油套管,填補了國內市場空白。
或許很多人不會想到,我國航天員服裝的面料的研發,也有丹東市院校和企業的合作參與。遼東學院服裝與紡織學院教授張明光介紹,學院與本地企業聯合攻關,研制的防靜電織物被應用到我國航天員的宇航服上。在該項目立項后的近3年時間里,學院通過自主研發、校企合作,對織物進行產品設計和工藝改造,使其具備防靜電的特性。張教授說,早在2008年3月,學院就成立市科技發展戰略研究中心,2012年底成立應用技術研究院,建立產學研應用平臺,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
據了解,截至目前,丹東市已組建省級產業專業技術創新平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省級公共技術服務平臺23個,建立院士工作站21個,博士后工作站7個,促進了企業研發機構質量的進一步提升。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共擁有省、市級企業研發機構達47個,研發機構總量實現倍增。
丹東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科技處處長孫哲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近年來,一批具有自主
知識產權、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新產品、新技術研發覆蓋了我市8個產業集群和特色產業。近三年,在428項列入市企業技術創新重點項目計劃的新產品、新技術中,有72%以上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自主創新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不斷注入生機和活力,讓企業占領產業發展的新高地。
丹東華日理學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辦公室主任宋宇介紹,近幾年公司先后獲得了幾十項專利和軟件著作權,參與制定了3項國家和行業標準,承擔國家級火炬計劃、國家發改委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技術改造項目、國家重大儀器項目。丹東全德高科技包裝有限公司是目前國內少數完全掌握PVDC多層共擠吹膜從
裝備設計制造到薄膜產品加工全套自主核心技術的企業之一,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數量占員工總數的40%。自主研發生產的PVDC膜是目前全球公認的高阻隔塑料包裝材料,在食品、化工日用品、醫藥等包裝領域表現不俗。
據悉,丹東市一批技術含量高、技術水平高、市場前景廣闊的新產品,為增強企業提高市場競爭力發揮了積極作用,部分產品在高速鐵路、風力發電、核能設備、航天等國家重大工程領域成功應用。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達到1700件和420件,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510件,實現了翻番增長。(來源:中國工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