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實現了在低溫狀態和無水環境下的柔性瞬態電子器件的加工,近日,天津大學精儀學院生物微流體和柔性電子實驗室的黃顯教授與密蘇里科技大學Heng Pan教授共同完成一系列探索,在瞬態電子制造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電子和材料領域國際權威學術刊物《Small》和《Advanced Materials》上。
用注射器將微型電子芯片注入人體,發揮功用后的芯片自動溶解在人體之中,這似乎是只能在科幻電影里才能見到的場景,而如今柔性瞬態電子器件的開發將這一想象變為可能。
可溶性生物降解材料如手術縫合線已經被廣泛應用在醫學領域,逐漸被公眾所熟知,但科學家們對生物可溶性材料的開發應用遠不止于此。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研究集中于利用生物可溶性材料開發功能性器件,瞬態電子器件應運而生。
瞬態電子器件在植入式醫療和環境保護領域具有巨大的應用前景,可以將生物可溶性材料制作的電子設備植入到人體,在完成其功能后自行溶解,無需二次手術,既能減輕病人的痛苦,還能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此外,使用生物可溶性材料所開發的電子元器件,在其功能完成之后可溶解于水中,便于將電路上的電子元件回收,還不會產生環境污染。
雖然瞬態器件在健康和環保領域有巨大應用前景,卻并未實現市場化。其加工方法繁瑣,工藝和選材上受到很大限制是原因之一。生物可溶性材料大都基于對于濕度和溫度敏感的可溶性材料,易與集成電路常用的各種包含羥基的溶劑發生反應。另外,生物可溶性聚合物的熔點或玻璃化溫度較低,不適合生產傳統電子元器件的高溫加工方法。因此,一個瞬態器件的生產往往需要花費將近一周的時間以及近千元的成本。
為了解決瞬態器件加工成本高工藝繁瑣的難題,天津大學精儀學院黃顯教授設計研發出兩項柔性瞬態電子器件加工新技術——光脈沖燒結和激光蒸鍍,實現在低溫狀態和無水環境下瞬態器件的低成本制造。這兩項技術分別發表在電子和材料領域國際權威學術刊物《Small》和《Advanced Materials》上。
黃顯教授的團隊以對生物體本身無害的金屬鋅為原料,采用球磨方法,將鋅的納米顆粒打磨到100納米以內,從而獲得瞬態金屬納米顆粒。研磨后納米粒子好比“墨水”,利用先進的光脈沖的方式,將“墨水”直接燒結到可溶解的聚合物基底上,從而“繪制”出高導電性瞬態金屬圖案。導電率創造了目前基于印刷方式的瞬態金屬顆粒導電率的最高紀錄。
第二種激光蒸鍍技術,則是通過激光掃描鋅納米顆粒的方式制造導電瞬態金屬圖案。將鋅納米顆粒沉積在玻璃片上并進行激光掃描,鋅納米顆粒會由于激光加熱而形成鋅的蒸汽,最終在生物可溶性基底上冷凝沉積。通過對玻璃片和生物可溶性基底之間距離的控制,來控制蒸汽沉積的速率,還可以通過控制激光的速度與掃描路線來設計圖案,控制每一位點的導電性能。
黃顯教授團隊研發的這兩項技術為全球瞬態電子制造領域首次應用,克服了瞬態金屬納米顆粒易受空氣中的氧氣和水分影響的缺點,為瞬態電子技術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加工方法。通過該方法制造的瞬態器件具有高導電性、低溫安全、無污染的特點,其形態輕薄、可彎可折,平均厚度不超過10微米,不到頭發絲直徑的十分之一。
這項研究技術極大地減小了瞬態器件的使用成本,使得瞬態器件更大程度地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相結合。為人類健康監測、診斷、治療和康復提供新的解決方案。這項研究還會極大改變現在的印刷電路工業及其相關產業,如材料的供給、加工設備的生產和電子元件的回收。未來,瞬態電路極有可能會代替那些永久性的電路應用于諸如便攜式設備、家用電器和其他消費產品中。
編輯點評
瞬態電子器件在植入式醫療和環境保護領域具有巨大的應用前景,但由于其技工方法繁瑣、選材特殊,加上成本高,一直沒有實現市場化。天津大學設計的兩項柔性瞬態電子器件加工新技術,成功實現了在低溫狀態和無水環境下瞬態器件的低成本制造,為人類健康監測、診斷、治療等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對相關領域的研究和臨床診斷具有重大意義。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