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制造成為全球發展大趨勢的背景下,那些停留在傳統制造思維的崗位人才必將被機器人所替代,與之相反的是,全社會對于懂得智能制造應用的人才需求將不斷增加。
6月20日,由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松山湖(生態園)管委會、東莞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指導的“融合創新智造東莞”智能制造驅動企業轉型升級高峰論壇在松山湖光大we谷舉辦。來自國內智能制造領域的權威研究者與數百名東莞企業家共聚一堂,共同研討全球智能制造最新趨勢,把脈東莞智能制造轉型升級之路。
“高端制造”成東莞制造新標識
作為活動的聯合主辦方之一,光大we谷總經理林建強表示,近年來松山湖的發展有目共睹,尤其是華為移動終端總部的建成,將陸續迎來數萬名研發人員進駐。圍繞智能制造全產業鏈的上下游合作商、供應商,也在加速向松山湖及周邊聚集。
光大We谷正積極布局智能制造產業。目前園區已經引入了上百家企業。包括中軟國際、軟通動力、蜜蜂航空、辰達電器、北大博雅等智能制造及大數據相關企業。同時已引入由美籍華裔科學家、“前射流之父”江山博士領銜的前射流切割項目,由西安電子科大鄭建華院士領銜的數據安全保護項目,以及散裂中子源所帶動的世界先進項目。
“十三五”期間,東莞將以松山湖為核心打造華南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全市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3000家以上。林建強表示,作為松山湖乃至東莞創新創業熱土,光大We谷開啟的以“創新、創業、創投”為核心的孵化運營模式受到了各界的關注。林建強透露,未來,光大We谷將重點布局智能制造項目的投資孵化。
東莞市機器人產業協會會長蔣仕龍則表示,十多年前提到“東莞制造”,首先會讓人想到LV、GUCCI等頂尖奢侈品和芭比娃娃的代工;現在“制造”的概念集中向“智造”轉變,華為、OPPO、vivo“三部手機”成為新銳代表;價值千萬的特斯拉車身零部件沖壓模具由中泰模具在橫瀝制造;全國70%的農用植保無人機來自東莞大疆……這些“超新星”產品都在東莞生產,青睞東莞工業升級后的高端制造能力。
今年,國務院辦公廳對2016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方予以表揚激勵,其中,東莞市因推動實施“中國制造2025”、促進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受到表揚激勵。在蔣仕龍看來,“高端制造”已經成為東莞制造的新標識。
傳統制造企業轉型易入誤區
上月,東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東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東莞將著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
裝備制造、增材制造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到2020年,這些產業規模突破5000億元。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賽迪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規劃研究所所長喬標表示,從全國來講,東莞在智能制造領域算是布局較早,且傳統
制造業智能化改造需求潛力較大,智能制造產業發展也頗具規模。
他表示,在人口紅利消失,人工成本日漸提高的今天,不少人對
制造業的前景較為悲觀。但實際情況并不一定像人們想象的那樣糟糕。
在日本,2004年,索尼中村研究所所長中村末廣提出了“武藏曲線”,即和微笑曲線相反的拱形曲線。該研究所對日本近400家制造業企業進行調查,發現制造業的業務流程中,組裝、制造階段的流程有較高的利潤,而零件、材料以及銷售、服務的利潤反而較低,真正最豐厚的利潤源正是在“制造”上。根據這一曲線,目前國內制造業日子難過,很大程度上在于制造業的智能化應用及管理水平仍存在較大提高空間。
喬標在走訪國內眾多企業的智能化改造后發現,傳統制造企業在走向智能制造過程中容易走入一些誤區,有些片面追求技術設備的先進性,還是按照以往做信息化建設的思維在推進智能制造,而不重視企業智能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從而導致智能化改造的效率提升并不是非常理想。
他指出,在智能制造成為全球發展大趨勢的背景下,那些停留在傳統制造思維的崗位人才必將被機器人所替代,與之相反的是,全社會對于懂得智能制造應用的人才需求將不斷增加,建議東莞的制造企業要著力于現有人才隊伍的智能制造能力提升,如此一來,才能全方位提高企業的智能制造水平,從而在全球新一輪競爭中營造智造新優勢。(來源:中國智能制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