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儀表網 儀表產業】6月的山東青島即墨鰲山灣,草木初盛,碧波涌動,蓬勃如少年。緊鄰海灣的一片現代化建筑,便是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國家實驗室)所在地,也是全國唯一一個試點中的國家實驗室。
海洋國家實驗室高性能科學計算與系統仿真平臺
打造海洋科研的“國之重器”
向海而興,開海而盛。進入21世紀,海洋的國家戰略地位空前提高。在“建設海洋強國”的宏偉目標下,2013年12月,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獲科技部正式批準,2015年6月正式運行。“運行兩年來,海洋國家實驗室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國計民生重大關切,以五大戰略任務和八大產業方向為核心,依托青島、聯動全國、面向世界,建設一流的綜合性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和開放式協同創新平臺,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成果。”海洋國家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立新說。
筑夢“海洋強國”,從跟跑、并跑到領跑
“國家實驗室,不同于那些重點實驗室或者科研中心,它以國家任務為核心,更加宏觀。它是創新體系的核心,也是自主創新技術的策源地,是一個全創新鏈的布局。”海洋國家實驗室常務副主任王栽毅對記者說,海洋國家實驗室在成立之初,就明確了“透明海洋與國防安全、藍色生命與生物資源安全、海底過程與能源礦產安全、深海與極地極端環境、健康海洋與生態安全”五大戰略任務,明確了“深海高端儀器、海洋工程
裝備、海底礦產、深藍漁業、藍色藥庫、海洋大數據、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等八大產業突破方向。
2016年底,海洋國家實驗室高性能科學計算與系統仿真平臺正式啟用,這是全球海洋領域超算之最,運算速度達到每秒千萬億次。這一平臺的啟用不僅可以滿足“透明海洋”“深海極地”“藍色生命”等大科學計劃的實施,該平臺還探索推出了海洋數據共享機制,面向全國共享海洋數據,改變了過去涉海資源碎片化的現狀。
2016年11月,海洋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利用深遠海綜合考察船“東方紅2號”,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完成萬米深海研究科考任務,填補了多項海洋科研領域空白。
“‘透明海洋’計劃,旨在發展一批海洋觀測核心技術與重點儀器設備,改變海洋觀測技術長期受制于人的局面;‘問海’計劃,則是重點發展具有自主
知識產權的海洋觀測儀器
裝備等。”吳立新表示,不管是“透明海洋”計劃還是“問海”計劃,爬坡中的中國海洋科研創新都正在經歷從無到有,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發展歷程。
創新機制體制,管理“形散神不散”
“在管理體制上,海洋國家實驗室采取理事會管理、學術委員會指導、主任委員會負責的‘三會’組織架構;青島市設立海洋國家實驗室發展中心及其黨委,不定行政級別,探索試行自設崗位、自主招聘、自定薪酬的職員制管理;穩定支持建設運行經費,初步形成‘大平臺、小法人’的運行模式。”王栽毅介紹說,國家提倡科技創新、制度創新要協同發揮作用,兩個輪子一起轉。海洋國家實驗室通過人員雙聘制、
知識產權共有等改革,形成了“形散神不散”“做事不養閑人”的創新機制。
“科研人員實行雙聘制,科學家在這里有科研經費,所獲獎項可歸屬原單位、科研論文署名也是原單位,沒有職級、職稱等問題的困擾。”王栽毅說,以國家戰略為導向,以產出成果為目標,海洋國家實驗室構建了以功能實驗室、聯合實驗室、開放工作室為主體的科研體系,啟動建設10個大型公共科研平臺,匯聚整合了相關學科優勢力量,初步解決了創新資源重復、分散、封閉的問題。
“享受人才津貼每年100萬~120萬元,科研補助經費300萬~500萬元,生活津貼500萬元。”2016年4月,海洋國家實驗室啟動了“鰲山人才”引進計劃,面向全球尋覓海洋領域高層次人才,并設立領軍科學家、卓越科學家、優秀青年學者、杰出工程師四個專項。2017年4月,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首席科學家蔡文炬受聘為首位“鰲山人才”領軍科學家。
吳立新表示,人才是創新的“供給側”,要瞄準“高精尖缺”,形成銜接有序、梯次配套、合理分布的人才格局。據了解,目前海洋國家實驗室的科研隊伍已有2000人,計劃未來5~10年擁有5000人的研究隊伍和重大科研平臺,躋身全球海洋科研中心前三名。
協同創新,從單打獨斗到抱團合作
“由于體制機制等問題,很多海洋科研活動偏碎片化,資源也是分割的,有時候甚至會出現兩家單位在同一片海域進行科研活動的情況。”王栽毅說,海洋國家實驗室首先要打破科研“碎片化”格局,建立共享平臺,變“單打冠軍”為“團體冠軍”,形成有利于海洋創新的科研生態環境。
以海洋科考為例,海洋國家實驗室首先創新了海洋科考管理模式,統籌了“蛟龍號”“科學號”“向陽紅01號”等一批世界領先的海洋科考裝置與船舶,建立了國家級深遠海大型科考船隊與基礎條件共享平臺。不久前,海洋國家實驗室還向全國的海洋類科學家發出邀請,由實驗室出資請科學家們登上“蛟龍號”進行自主性科研活動。
對內搭建平臺的同時,海洋國家實驗室還積極踐行“中國科技走出去”的號召,通過構建全球協同創新網絡,提高在世界海洋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5月22日,首個中澳海洋聯合研究中心——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在澳大利亞霍巴特市啟用,這是我國在世界發達國家和海洋強國設立的第一個科學研究中心。中澳科學家將聯合開展南大洋和南極的觀測與研究,并共享研究成果。
為打造國際一流的學術峰會,海洋國家實驗室設立了“鰲山論壇”,2016年以來,先后召開了天然氣水合物開發、極地海洋生態、智慧海洋、海洋大數據等20次論壇。同時,海洋國家實驗室還主導發起了2016全球海洋院所領導人論壇,該論壇被譽為全球海洋科技領域的“G20峰會”,為實施“海上絲路”等大科學計劃、確立在全球海洋科技發展的核心地位奠定堅實基礎。
2017年年初,海洋國家實驗室東區工程獲得立項批復。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懷揣“以海富國、以海強國”的凌云壯志,海洋國家實驗室一路乘風破浪,駛向深藍。
(原文標題:打造海洋科研的“國之重器”——探訪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