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盟市發展改革委,滿洲里市、二連浩特市發展改革委:
為貫徹落實國家《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石油發展“十三五”規劃》、《天然氣發展“十三五”規劃》以及《內蒙古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內蒙古自治區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自治區能源開發局組織編制了《內蒙古自治區石油天然氣管道建設“十三五”規劃》,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能源基地,石油天然氣資源開發利用和煤制燃料產業發展在我國占有重要地位。科學規劃布局和引導石油天然氣管道建設,是推動能源基地建設的客觀需要,有利于促進石油天然氣和煤制燃料產業健康有序發展,有利于提高石油天然氣開發利用水平,對保障油氣供應安全、防治污染、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我區委托國內權威咨詢機構對我區能源管道建設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十三五”期間,我區尚未形成規劃建設甲醇、二甲醚等能源輸送管道的實際需求,因此,本規劃是結合全區石油天然氣和煤制燃料產業發展以及石油天然氣供需預測而編制的石油天然氣(包括煤制油、氣)長輸管道的建設規劃(不包括城鎮燃氣管網),在實施過程中,將根據形勢變化適時進行調整。
一、發展現狀
(一)發展成就
“十二五”期間,我區石油天然氣產業穩步發展,原油產量基本穩定在180萬噸左右,2015年全區原油產量179萬噸;天然氣產量由2010年的203億立方米提高到2015年的290億立方米,年均增長7.4%;中國石油呼和浩特石化公司原油加工能力由150萬噸擴建到500萬噸,實際原油加工量由2010年的125.6萬噸增加到2015年的369.4萬噸,年均增長24.1%,成品油產量由2010年的89.4萬噸增加到2015年的297.6萬噸,年均增長27.2%;煤制燃料產業實現了突破式發展,煤制油產能達到124萬噸,占全國已建成產能的52%,煤制油產量由2010年的53.7萬噸增加到2015年的90.6萬噸,年均增長11%,占當年全國煤制油產量的79%;煤制氣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2015年產能達到17.3億立方米,占全國已建成產能的56%,產量達到9.1億立方米,占當年全國煤制氣產量的48%。在全區石油天然氣供給能力明顯增強的同時,全區石油天然氣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成品油消費量由2010年的765萬噸增加到2015年的809萬噸,年均增長1.1%;天然氣消費量由2010年的32.4億立方米增加到2015年的51.4億立方米,年均增長9.7%。
在石油天然氣供需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我區石油天然氣管道建設得到加強,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煤制氣管道建設都取得了很大成就。截止“十二五”末,全區已建成油氣長輸管道29條,管道總里程7936公里(區內里程5089公里),已覆蓋除興安盟以外的11個盟市。其中,原油管道4條,管道總里程1947公里(區內里程1094公里),輸送能力2205萬噸;成品油管道2條,管道總里程660公里(區內里程481公里),輸送能力391萬噸;天然氣管道(煤制氣管道)23條,管道總里程5329公里(區內里程3514公里),輸氣能力387億立方米。
1.原油管道:圍繞油田開發、原油進口和原油加工,到“十二五”末全區已建成4條原油管道,其中,長呼原油管道是呼石化500萬噸擴建工程的配套管道,將長慶油田原油輸送至中國石油呼和浩特石化公司,輸送能力500萬噸/年,于2012年建成投產;中俄原油管道(漠大線)是我國進口原油管道,輸送能力1500萬噸/年,過境呼倫貝爾市,于2010年建成,2011年正式投產;蘇一聯至嵯崗原油管道和阿爾善—賽漢塔拉原油管道分別是海拉爾油田和二連油田配套原油輸送管道,輸送能力分別為100萬噸和105萬噸,建成投產時間分別為2009年和1989年。
2.成品油管道:“十二五”期間我區成品油管道實現了零的突破,建成了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成品油管道和寧夏石化成品油外輸管道。呼包鄂成品油管道是呼石化500萬噸擴建工程配套建設的成品油銷售管道,輸送能力200萬噸/年,于2014年建成投產;寧夏石化成品油外輸管道將寧夏石化成品油輸往我區烏海、巴彥淖爾及周邊地區進行銷售,是蒙西地區的重要油源,輸送能力191萬噸/年,建成時間為2014年。
3.天然氣管道:“十二五”期間,我區天然氣管道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一是于2012年建成了長呼復線天然氣管道,輸氣能力40億立方米/年,解決了呼包鄂地區管道輸氣能力不足的問題。二是開工建設了呼和浩特—張家口—延慶輸氣管道內蒙古段項目,使鄂爾多斯地區天然氣供應區域逐漸向內蒙古中東部地區擴展。三是建成了雙勝至通遼天然氣管道,填補了蒙東地區常規天然氣管道建設的空白,為蒙東地區開拓了重要的氣源;四是建成了由民營企業投資的蘇米圖—東勝—準格爾天然氣管道,投資主體多元化改革取得重要進展。
4.煤制氣管道:“十二五”期間我區油氣管道建設開辟了新的領域,建成了大唐克什克騰旗煤制氣項目配套管道克什克騰旗—北京煤制氣管道,這是我國第一條煤制氣管道,該管道的建成投產使首都北京天然氣供應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同時也為赤峰及其周邊地區生產生活提供了重要氣源。
(二)主要困難和問題
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放緩,特別是2014年下半年國際油價大幅下跌,對石油天然氣管道建設產生了較大影響。
一是成品油管道投資力度減弱。成品油消費增速回落、特別是柴油消費明顯放緩導致成品油管道建設的經濟性和緊迫性下降。多數投資者對“十三五”期間我區成品油消費增長的預期比較低,中石油、中石化等主要投資主體“十三五”期間均未在我區規劃建設新的成品油管道。
二是油氣外輸管道建設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受油價大幅下跌和成品油消費稅稅率提高的雙重打壓,煤制油、煤制氣企業經營更加困難,企業投資積極性受到較大影響,煤制油、煤制氣管道的油源和氣源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有關管道項目的實施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三是天然氣管道區域布局不平衡。受氣源、消費市場等因素的制約,蒙東地區天然氣管道建設相對滯后。目前全區已建成天然氣管道23條,已通天然氣管道的旗縣31個,東部5個盟市已建成的天然氣管道只有3條,通管道天然氣的旗縣只有3個,天然氣消費量只占全區的5%左右。此外,由于投資效益相對較低,西部盟市遠離氣源的旗縣天然氣管道建設也相對滯后。
四是配套儲氣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由于我區尚未發現適合建設大規模地下儲氣庫的地質構造,同時LNG儲氣庫建設經濟性較差,企業投資建設儲氣庫的積極性不高,目前我區用于調峰和應急供氣的大型儲氣庫仍然是空白,只有部分LNG企業的儲氣設施有一定的調峰和應急儲氣能力。
(三)面臨的主要形勢
原油方面:由于我國煉油能力過剩問題比較嚴重,國家嚴格控制新增產能,“十三五”期間我區原油加工能力和原油需求仍保持在500萬噸,預計2020年全區原油產量210萬噸左右,按此計算, 2020年我區需凈調入原油290萬噸左右,主要通過長慶油田—呼石化原油管道由長慶油田供應。
成品油方面: “十三五”期間成品油市場總體上將呈現逐步企穩回升的態勢。預計2020年全區成品油消費量930萬噸左右,“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2%左右。按呼石化425萬噸成品油供應能力和“十三五”末全區煤制油產能達到636萬噸計算,2020年區內成品油供應能力1061萬噸左右。
天然氣方面:為調整能源結構,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國家將采取措施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的政策措施,天然氣消費環境將得到改善。預計2020年我區天然氣消費量可達到80億立方米左右。按照“十三五”末全區天然氣產量達到300億立方米、煤制氣產能達到96億立方米計算,2020年全區天然氣(煤制氣)供應能力可達到396億立方米。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圍繞建設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現代煤化工生產示范基地的戰略定位,兼顧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改善能源結構、保障民生需求等發展目標,統籌規劃石油天然氣和煤制油、煤制氣管道建設,著力構建布局合理、功能明晰、安全穩定、互聯互通、調度有序的油氣輸送管網。
(二)基本原則
科學布局原則。圍繞國家重要能源基地建設,合理規劃布局油氣外輸管道;依托石油天然氣資源和已建油氣管網,根據市場需求和“氣化內蒙古”的戰略目標,加快完善區內油氣管網、特別是蒙東地區的天然氣管網。
改善民生原則。強化“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充分發揮天然氣的“清潔性”,統籌城鄉發展,適度超前規劃建設旗縣通氣管道,使油氣資源開發和油氣產業發展惠及于民,著力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
保障供應原則。在不斷提高國內常規油氣保障能力的同時,充分利用中俄東線等進口油氣資源,積極有序推進煤制油氣項目建設,不斷完善常規油氣與煤制油氣、國內油氣與進口油氣共同保障的全區油氣安全穩定供應體系。
(三)主要目標
統籌兼顧區內外兩個市場,積極推進油氣管網建設,力爭“十三五”期間新增油氣長輸管道2440公里、輸油能力1500萬噸、輸氣能力657億立方米、天然氣(煤制氣)外送能力250億立方米。加快推進“氣化內蒙古”進程,力爭60%左右的旗縣通天然氣(煤制氣)管道。
三、重點任務
(一)支持國家跨境油氣戰略通道建設。支持和推進中俄油氣管道互聯互通,重點建設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二線等跨境油氣管道,充分利用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向自治區東部地區供氣。
(二)積極推進油氣外輸管道建設。結合鄂爾多斯盆地天然氣資源開發和全區煤制氣項目建設,建成陜京四線天然氣管道,適時開工建設鄂爾多斯—安平—滄州輸氣管道、蒙西煤制氣外輸管道、興安盟煤化電熱一體化示范項目輸氣管道等。
(三)提高區內天然氣供應保障能力。統籌全區天然氣資源及煤制氣項目建設,進一步完善天然氣管網,提高天然氣供應保障能力。加快推進呼和浩特—張家口—延慶輸氣管道(內蒙古段)、包頭—臨河、察右前旗—豐鎮等續建項目建設,開工建設建平—赤峰、大路—和林格爾等跨省區、跨盟市的天然氣干線和支干線管道項目。
(四)加強旗縣通氣管道建設。統籌利用天然氣、煤制氣和進口天然氣等多種氣源,依托已建成和“十三五”期間建設的天然氣干線管道,大力推進旗縣支線管道建設,逐步實現規模較大城鎮和工業園區利用管道供氣,規模較小城鎮和規模較大村莊利用LNG、CNG供氣。
(五)支持配套儲氣設施建設。根據國家《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管理辦法》的規定,著力加強天然氣調峰和儲氣設施建設,天然氣銷售企業儲氣設施到2020年擁有不低于其年合同銷售量10%的工作氣量、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立不低于保障本行政區域平均3天需求量的應急儲氣能力。
(六)積極開展儲備項目前期研究工作。根據市場發展及油氣源項目建設情況,適時推進訥河—阿榮旗、張家口至錫林浩特、烏蘭察布—二連浩特、烏蘭察布—桑根達來—錫林浩特、桑根達來—克什克騰旗、中俄西線、杭錦旗—銀川天然氣管道、呼倫貝爾—齊齊哈爾—哈爾濱煤制氣、西氣東輸五線輸氣管道和蒙西、蒙東煤制油外輸管道和部分旗縣天然氣支線管道項目的前期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規劃調控引導作用。列入本規劃的管道項目在項目規劃期內實施的,在項目核準上優先予以支持;對未列入本規劃的管道項目從嚴控制。建立規劃滾動調整機制,根據國家政策和形勢變化適時對規劃進行調整,將已經不具備建設條件的項目調整出本規劃,將前期工作具有一定深度且建設條件基本落實的項目及時補充列入本規劃。做好本規劃與其它有關專項規劃的銜接工作,確保規劃順利實施。
(二)完善供需平衡調控機制。油氣生產和管道運輸企業要積極配合國家和自治區對油氣供需進行總量平衡和合理調控,新建管道項目要首先落實氣源,油氣生產企業和管道運營企業向下游用戶承諾的供油、供氣總量不得超過本企業油氣生產能力和管道輸送能力。在增強油氣供應保障能力的同時,也要避免管道重復建設,防止過度競爭。新建天然氣管道必須配套建設儲氣設施,增強調峰和應急儲氣能力。
(三)深化油氣體制改革。積極落實國家油氣管網改革相關政策,推動天然氣管網運輸和銷售分離,大力推進天然氣基礎設施向第三方市場主體開放。完善天然氣管輸價格管理體制,鼓勵邊遠地區旗縣支線管道建設,提高天然氣覆蓋率,改善邊遠地區生產生活條件。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對列入本規劃的管道項目,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在規劃選址、土地預審、環境影響評估、安全評價、節能評估、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等方面積極給予支持,要將管道建設用地列入土地利用規劃。對社會效益明顯而經濟效益較低的天然氣管道及儲氣設施建設項目,要在投資補助、供氣價格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
(五)加強管道保護和安全監管。各級政府要加強本行政區域內油氣管道保護和安全監管工作的領導,建立完善管道保護和安全管理長效機制。有關部門要依法履行監管職責,督促管道企業落實安全主體責任,依法開展管道建設和維護工作,加強檢測和巡查,加大安全隱患排查整改力度,確保管道安全穩定運行。要加強管道與鐵路、公路等其它重大建設工程相遇相交關系的處理,防止產生安全隱患。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