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伊川縣的洛陽鄭大物聯智能制造基地,是今年4月剛試生產的一個新項目。盡管啟動不久,但該項目已經得到不少企業的關注,在前不久舉行的洛陽市重大項目建設觀摩督導活動中也獲好評。
為何該項目能獲得各方關注?其原因,要歸結于該項目探索的“工業4.0”智能制造新模式。
“工業4.0”通過植入物聯網技術,對工業生產流程進行再造,是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當前,河南省正在加快推進產業轉型發展攻堅,實現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和融合化。洛陽作為制造業大市,面對新產業技術革命顛覆性的強烈沖擊,如何通過新技術推動傳統產業實現“制造”向“智造”升級?近日,洛陽鄭大物聯智能制造基地相關負責人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產業“智能化”發展新方向。
在高端軸承應用領域,國產軸承市場占有率目前依舊很低。
“高端軸承與一般軸承的差距,主要看旋轉時的摩擦力大小,是否能平穩流暢旋轉。”洛陽鄭大物聯智能制造基地研發工程師李景躍表示,鄭大物聯充分調研了軸承行業現狀,深入挖掘軸承行業的共性難題,在伊川智能制造基地建設高端滾子、軸承內外圈、裝配數字化生產車間。
記者在該基地軸承生產線看到,該生產線全程采用電腦控制,實現了“無人化”操作。一臺六軸機械手從軸承坯料中抓取一個,準確送達加工機床內,并按照同樣工序依次對軸承內圈、外圈、滾子等進行加工。
“‘工業4.0’,核心是將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李景躍介紹,傳統人工或者機械抓取軸承時,由于力度、位置等可能存在誤差,造成軸承質量達不到許多高端產品需求標準。
而該軸承生產線上使用的機械手抓取軸承的位置誤差為2絲左右,為成人頭發直徑的1/5(絲為計量單位,成人頭發直徑一般為10絲),有效減少了傳統機械化制造過程中的抓取誤差等問題,精度大幅提高。
李景躍給記者提供了一組對比數據。在這里,一個軸承坯料打磨到成品需要3分鐘,數字化生產線可以實現24小時不間斷生產,每天可以產出高精度軸承480個。而傳統機械化生產,每天最多能生產100個,采用人工操作效率更低,一般高級技師每天也最多生產幾十個。
目前,鄭大物聯公司已經與洛陽市軸承企業合作,依據智能制造技術生產出了質量穩定的高端軸承產品,有望逐步替代國外進口。
將陸續開發智能物流分揀系統、建設高精密減速器智能工廠
高精密軸承數字化生產中心,是洛陽鄭大物聯智能制造基地的第一個試生產的示范性項目。
除此之外,智能物流分揀系統、高精密減速器智能工廠等“工業4.0”應用產品也陸續推出。
以智能物流分揀系統為例:在互聯網購物盛行的今天,留給物流的是堆積成山的快遞。如何提高分揀效率,已成為物流快遞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在洛陽鄭大物聯智能制造基地,就有一套這樣的物流智能分揀系統。“智能分揀系統,可以實現快遞從上料到出倉的全過程智能化運轉。”洛陽鄭大物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丁亞東介紹了系統運作流程。
該系統類似工廠的流水生產線,上面安裝傳輸帶,每隔一段距離設置一個分流區域,分流區末端設有儲藏空間。當包裹抵達后,工業相機通過掃描包裹二維碼,對包裹郵寄目的地等信息進行錄入,隨后,系統自帶的電腦控制室根據目的地進行智能分析,比如前往湖北、山西等方向的包裹就會按照相關線路分揀,通過傳輸帶送達指定儲藏空間。
“采用這樣的智能系統,完成1萬件包裹的分揀僅需2個小時。”丁亞東說,智能物流分揀系統實行無人化操作,避免人工分揀受光、外力、疲勞等影響,可以實現24小時不間斷分揀,運行穩定、錯誤率低,效率是傳統人工分揀的8倍。
同樣,作為工業機器人的核心部件,高精密減速器也是洛陽鄭大物聯智能制造基地重點布局的產品。
丁亞東表示,工業機器人第一關節到第四關節全部使用減速器,高精密減速器目前尚無國產規模化生產,未來市場廣闊。
目前,鄭大物聯已掌握了高精密減速器批量化生產的核心技術,其試驗產品質量、運行性能、控制精度等均已經達到國外同類產品水平,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按照計劃,高精密減速器智能工廠明年將在伊川基地開工建設。
日前,工信部正式批復同意鄭洛新創建“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群,這給洛陽加快制造業“智能化”轉型升級帶來新機遇。
市工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搶抓創建“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群機遇,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打好產業轉型攻堅戰,洛陽鄭大物聯智能制造基地項目帶來不少啟示。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