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隨著國內多晶硅產能的復蘇以及企業生產工藝的改進,國產多晶硅占比提升顯著,但是高純度產品仍大量依賴進口。為打破國外企業的壟斷地位,記者調研了解到,目前,包括永祥多晶硅、保利協鑫等在內的多家國內大型多晶硅生產企業正集中發力高純度多晶硅產品研發。
記者在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永祥多晶硅”)調研時了解到,該公司將于下月啟動新的5萬噸高純多晶硅項目,項目建成后,多晶硅生產成本有望下降至4萬元/噸,產品品質將達到單晶硅生產要求。永祥多晶硅作為國內第三大多晶硅生產企業,現有多晶硅產能2萬噸,是國內少數幾家能夠供應單晶硅生產所需高品質硅料的廠家之一。
除了永祥多晶硅之外,保利協鑫也在加大高純多晶硅產品研發投入。2015年12月,保利協鑫宣布與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成立合資公司,共同推動電子級多晶硅研發,計劃達到年產5000噸半導體用電子級多晶硅。
多晶硅作為太陽能光伏產業的重要原料,主要用于生產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等下游產品。與我國光伏下游產品生產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長期以來,我國的多晶硅產品主要依靠進口。
近幾年,國內多晶硅行業一直在致力于提高國產多晶硅的比例,降低對進口的依賴。永祥多晶硅董事長兼總經理段雍表示,經過全行業多年來共同努力,國產多晶硅占比提升很快。但是考慮到國內光伏發電裝機同樣增長迅速,目前我國太陽能級硅片廠商對多晶硅料的年需求量約為45萬噸,國產多晶硅還遠遠無法滿足需求,從德國、韓國等國進口的多晶硅依然保持在較高的水平。
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全年我國累計進口多晶硅14.1萬噸,同比大幅增加20.6%;月均進口量為1.1752萬噸,其中12月份多晶硅進口量創歷史最高紀錄,達到1.4449萬噸。2017年一季度基本延續了2016年的勢頭,月均進口量為1.1734萬噸。
段雍告訴記者,在光伏發電“領跑者”項目的帶動下,2016年以來國內市場掀起了一股單晶熱潮,市場上的單晶產品可謂是“一片難求”。單晶拉制過程對多晶硅料的品質有很高的要求,目前國內市場上的絕大部分高品質多晶硅都來自國外進口,比如德國瓦克、韓國OCI,不僅價格高,而且還買不到。
永祥多晶硅的硅片生產車間
在段雍看來,未來多晶硅生產企業間的競爭將是生產成本和產品品質的雙料比拼。“2011年到2013年,受‘雙反’和多晶硅價格下跌影響,國內多晶硅行業經歷了第一輪大洗牌,企業數量從50多家銳減至13家,淘汰了一大批技術老舊、規模較小的企業。我們認為行業第二輪洗牌將是在平價上網的大背景下,倒逼各個環節的成本降低,同時對轉化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生產成本較高、產品品質達不到要求的多晶硅企業將會被淘汰。”段雍說。
正是基于這一判斷,永祥多晶硅已經開始積極行動,搶占未來多晶硅行業的制高點。段雍介紹,通過四次技改,公司每千克多晶硅的綜合能耗,以及蒸汽、硅粉、氫氣、氯氣等的消耗水平,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對于新項目建設,公司將充分應用十多年來的技術積累和科研成果,堅持高標準、高質量建設和打造項目,力爭繼續大幅降低各類消耗水平。
產品品質方面,段雍告訴記者,永祥多晶硅秉承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技術研發費用上不封頂”的要求,持續加大研發投入,不斷提升產品品質,多晶硅純度從原來的8N,到9N,再到10N,高純多晶硅產品得到了中下游客戶的高度認可。未來,在全面滿足P型單晶需求的基礎上,公司將進一步達到N型單晶,甚至是電子級多晶硅的要求。
展望未來,段雍希望通過永祥多晶硅和其他國內多晶硅生產企業共同努力,提升高純多晶硅產品的產量,逐步扭轉目前主要依靠進口的局面,改變全球多晶硅行業的競爭格局。(完)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