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涉及江西省全境全流域,是一項推動實體經濟振興、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戰略性工程。日前,中國工業報記者從江西省發改委了解到,2017年江西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總體思路是:全面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江西省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規劃》的實施,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繼續把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放在首位,著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對外開放合作等重點領域工作。
切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
抓好“共抓大保護”中突出問題整改。針對專項行動發現的突出問題,深入剖析原因,制定并落實整改措施,研究建立長效機制;抓好非法碼頭、非法采砂專項整治“回頭看”。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按圖作業”方式,年底前完成沿江非法碼頭拆除和規范提高工作;抓好沿江化工污染整治。以嚴控化工污染作為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促進化工企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全面摸清基本情況,分類施策、專項整治,年底前取得階段性成果;抓好長江排污口專項監督檢查。全面摸清排污口設置及監督管理現狀,依法進行整治,建立健全長效監管機制。
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沿江環境污染聯防聯控,構建長江水環境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和應急預警的區域聯動體系,配合國家建立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及退出機制。出臺《江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對南昌市、贛州市等開展試評價;建立省級環保督察巡視制度,開展跨區域環境聯合執法協作試點。
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
以智能制造為重點,大力發展航空制造、新能源及智能汽車、新型電子、智能
裝備、新材料等產業,提升全省工業競爭力。著力培育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工業設計、現代物流、總集成總承包、現代金融等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提質升級。運用“互聯網+”、“生態+”思維,大力發展綠色智慧農業、大健康、生物制藥、物聯網、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
加強國家級科研平臺和人才團隊建設,建設一批國家級創新科研基地或平臺,新增國家級研發平臺和載體10個左右,新增國家級創新人才和團隊10個左右,實施重大科技專項20個左右。創建一批技術轉移中心和科技成果轉移孵化基地,大力發展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眾創空間等一批線上線下的雙創載體。
建設好贛南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努力打造全國重要的稀有金屬產業基地、先進
制造業基地、特色農產品生產和深加工基地。加快九江沿江產業承接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積極參與沿江經濟協作區共建,合作共建贛鄂皖長江兩岸合作發展試驗區、贛湘開放合作試驗區、贛浙省際生態產業合作示范區建設。大力推進南昌、贛州、上饒、宜春、吉安國家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和贛州國家加工貿易承接轉移示范地建設。
深入實施“三去一降一補”,抓好80條政策兌現,20條政策落地,研究出臺一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物流成本、融資成本等政策措施。加快建立以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為約束條件的推進機制,加快淘汰鋼鐵、煤炭、紡織服裝等落后產能、消減低效產能、嚴控新增產能,重點調整優化沿江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
推進區域互動合作
深化國際產能合作,以鋼鐵、新能源、有色、建材、輕紡、汽車和
裝備制造等產業為重點,推進與俄羅斯、中亞地區、東南亞、非洲等國家和地區合作,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物流鏈。積極引導省內企業通過綠地投資、收購兼并等方式在“一帶一路”沿線開展投資,發展海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開展技術研發合作,創建國際化營銷網絡和知名品牌。支持贛州打造“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和國際貨物集散地,著力推進贛歐(亞)國際鐵路貨運常態化運行,暢通直達中亞和歐洲的國際物流通道。
推動長江經濟帶中游片區省際協商合作機制有效運行,有序開展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對接、產業承接轉移等系列合作。探索建立長江經濟帶大學跨區域合作機制,聯合培養人才。積極參與沿江省份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合作。加強與周邊省份的旅游合作,推出跨省精品旅游線路,合力打造長江中游國家黃金旅游圈。(來源:中國工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