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東北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張石教授團隊研發的新型便攜動態心電監護儀在中國醫科大學成功試用,重量僅2節電池,可對心臟電活動情況進行無創監測。
一種體積小、攜帶方便、重量僅2節7號電池的新型動態心電監護設備日前在中國醫科大學試用成功。它改變了以往普通心電圖只能簡單觀察描記心電圖實時短暫的心電活動情況,實現了心電數據動態采集、存儲、顯示和數據發送、預警等一系列功能。
東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張石教授團隊經過多年研發的新型便攜動態十二導聯心電監測記錄器,是通過顯示屏連續觀察監測心臟電活動情況的一種無創的監測方法。
臨床診斷中,患者通常需要24小時連接傳統的心電監護設備,也就是俗稱的“背盒子”,由于“盒子”體積大、重量重、使用不便。使用這種新型動態記錄器時,患者僅通過導聯線和身體上黏貼的電極相連,然后放入口袋或掛在腰帶上即可。新設備的體積和重量均為當前醫院普遍使用的監測設備的1/10左右,大小如名片,攜帶起來十分方便。
研發人員介紹,該設備具有基于多模式數據傳輸功能,用戶選擇移動網絡或WiFi、藍牙等任一種通訊方式,即能實現遠距離數據交互傳輸。
編輯點評
新型動態心電監護儀的成功試用,改變了傳統的需要24小時連接心電監護設備的方法,僅需通過導聯線與身體黏貼的電極相連,放入口袋便可實行監測。這種設備簡單、便捷,而且還可通過對心電數據的動態采集及時對用戶的身體進行診斷,是臨床醫學領域的一大福音。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