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配件網】最近,純電動車“換電”概念在國內又火了。除了北汽新能源、力帆等自主品牌自去年以來的主推外,今年上海車展期間,包括蔚來、奇點汽車在內的不少新造車公司,也均表示會在旗下量產產品中搭載換電技術。目前,蔚來位于武漢的換電相關研發項目已悄然展開。一時間,換電模式又被推上了風口。
純電動車:換電模式是行業發展的最大瓶頸
事實上,由于存在先天優勢,既能夠有效降低電池成本高昂對整車售價的影響,又能以最快的方式解決電動車續航能力瓶頸問題,因此業內關于換電模式的探討和嘗試從未間斷。然而,嘗試大多失敗。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Better Place在中國市場深耕三年最終鎩羽而歸宣告破產,以及特斯拉在全球探索兩年之后正式宣布放棄換電業務。
那么,換電模式的技術和商業瓶頸到底在哪?為了系統回答這一問題,小編與幾位相關工程師進行了交流,試圖從“車輛本身”和“車外環境”兩個維度做出解答。想要真正做好換電模式,究竟有哪些難點?新興車企想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又需要注意些什么?
換電模式之于“車輛本身”
在過去關于換電模式的討論中,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往往集中在商業模式層面,因此本文首先從過去很少涉及的車輛本身出發,從技術角度出發,談幾點換電模式可能遇到的產品問題。
1、連接問題
更換電池過程中,必然涉及的問題是電池作為部件與車輛“母體”的連接。
首先必須指出的是,電池本身與車輛的連接非常復雜,在未來水冷逐漸成為趨勢的前提下,連接即涉及“電”,又涉及“水”。前者指電信號的連接,包括強電和弱電,每塊電池上的每個信號控制都需要連接;后者指水冷系統進水管和出水管的連接,一樣涉及每塊電池。因此,在換電模式實現的過程中,每次更換電池,綜合連接復雜性可想而知,這對產品前期設計精度和強度,以及后期操作的技術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作為一款整車產品,換電模式還必須要考慮工況,即車輛需長時間行駛,除了鋪裝路面外,還需要面對顛簸路段,對于純電動SUV來說更是如此。在車輛顛簸的過程中,車身本身會發生一定的形變,這時候對電池連接的匹配度和強度考驗更大。
之所以把連接這一點放在第一個寫,因為這直接關乎安全。要知道,假設換電過程導致某個高壓觸頭不能保持長期穩定的工況,甚至因為精度問題導致接觸不良進而引發電阻增大燒蝕,后果非常嚴重。
2、位置問題
目前純電動車的電池設計位置主要有放置在車輛前后艙和底盤平鋪兩種,前者存在一定的碰撞安全隱患,因此后者越來越成為主流,也就是類似特斯拉Model S和Model X的設計方式,電池包被包裹平鋪在底盤中央位置,一方面有利于整車重量均勻分布,一方面有利于碰撞安全性。
不過,如果從換電模式來考慮問題的話,電池組包裹在底盤中央,勢必帶來更換的復雜性和難度,必須依托于專業的支撐設備將車輛撐起,并花費更多的時間進行更換操作過程。目前國內一些自主品牌的換電模式,主要是因為車輛的電池位置車輛前后艙,更換時無需抬車,因此相對容易操作。
綜合來看,換電模式對整車電池位置的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保證安全性的前提下,同時滿足換電操作的便捷性,而不是單純的盡可能將電池放置在車輛外部便于更換的地方。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