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環保人士再度起訴中國,面對霧霾,讓數據來為事實代言!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4月初由清華北大等研究組發布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雜志的一篇報告,報告中稱:東亞其他地區(包括日本韓國)有3.09萬人的死亡與中國的污染物排放存在關聯。
報告一出,韓國人瞬間不淡定了。因為感受到霧霾一日比一日嚴重,且韓國至今仍沒有找到這些粉塵的確切來源,于是引發了該國民眾焦慮,紛紛把矛頭指向中國。在4月5日,被稱為韓國環保主義先鋒的“綠色韓國基金”主席崔律和律師安庚載等5人,聯合向法院提交了起訴北京和首爾政府訴狀,要求兩國各賠償粉塵污染對他們造成的精神傷害300萬韓元(約合1.8萬元人民幣)。
現在這件事已過去了一個多月,但就在5月23日,環球時報又曝出訴訟團再次遞交訴狀,且此次訴訟人數上升至91人,韓國學界、醫療界、文化屆等各界人士均有參與。
訴訟中提出“中國作為國際社會的一員,有責任把污染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但中國在治理污染方面還未達到應有的力度”。訴狀同時指出,韓國政府在治理空氣污染方面也沒有拿出適當的對策,甚至連污染物的來源都未能掌握。希望可以以此訴狀推動中韓兩國盡快建立合作機制,共同拿出適當的治理措施。
其實面對來勢洶洶的霧霾天,中國也是頭疼不已,多種舉措并施,目前頗有成效的是網格化模式。2016年華龍網轉載了一篇《北京通州:多措并舉治霧霾》。文章中指出,北京市通州區作為首個試點城市,率先建成了“五大環保信息化系統”。包括大氣顆粒物自動監測系統、餐飲業油煙在線監控系統、機動車固定遙感監測系統、河流水質自動監測系統、環境應急和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通過在通州區內大量布設價格低廉,后期維護方便的微、小型監測設備,每三分鐘上傳一次數據,將收集到的數據通過平臺進行分析、整理,從而精準定位污染物源頭,分析污染物成因以及污染物擴散趨勢,讓執法人員在污染物出現的幾分鐘內趕到現場進行管控,實現“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全面覆蓋、責任到人”的環境管理網格化模式。
下面我們看一組對比圖:
2015年與2016年通州區污染天數對比圖(顏色越深污染越嚴重)
在2016年通州區1至8月累計濃度同比2015年改善率為20%,空氣質量達標天數達124天,同比增加了30天,PM2.5濃度改善率連續8個月位列全市第一。
PM2.5濃度報表
以奧體公園為例,可以看出從2017年開始截止目前該地的累積空氣質量排在全區首位,二級及以上天數占有效天數比例的70%,屬地累積濃度為70μg/m³,全區累積濃度為106μg/m³,累計濃度比全區濃度低34%。
由此看來中國已經找到了管控霧霾的辦法。通過網格化管理,不僅能夠精準定位所在區域的污染源頭,還能分析污染物是本土產生還是外來污染。目前北京房山區、豐臺區、山東聊城、山西太原、貴陽烏當區等多個地區都已安裝運行。而針對韓國所說的韓國霧霾來自于中國,我們也可以根據以下幾組數據進行分析。
威海市4月空氣占比圖
威海市2016年至今空氣質量曲線圖
從西部分析,離韓國最近的是威海市。威海近一個月優良天數為27天,占整月天數比例的90%,首要污染物為O3,PM2.5只占其中的13.8%。而在近一年的統計數據中,AQI超過200的僅有4天,其中兩天為PM10、剩余為臭氧和PM2.5。而且威海與韓國隔海相望,有著潮濕空氣的阻擋,PM2.5等細顆粒物想要遠渡崇洋可謂困難重重。
丹東
通化
延邊州
白山
丹東、通化、延邊州、白山四市當年PM2.5累積變化趨勢
從北部來看,離韓國最近的是丹東、通化、延邊、白山四大城市。從圖中可以看出,這四大城市均是在1月份PM2.5濃度達到最高,然后逐月下降。其中以丹東最高,達到130μg/m³,屬中度污染,其余幾座城市均處于輕度污染,而在1月之后,基本穩定在優良天氣。而且從北部來看,中國與韓國之間還隔著朝鮮,如果朝鮮都沒有受到中國影響,韓國又怎么會受到影響呢?
通過上面大量的數據分析,不難發現韓國霧霾與中國關系并不大,但是具體情況如何,還需專家進行更加科學的解釋。小編奉勸韓國友人,想要理清污染來源,不妨借鑒一下中國的網格化管控模式。
用數據說話,為事實代言!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