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儀表網 儀表產業】用掌心的溫熱,就能讓一個小小電扇轉起來,這就是熱電材料的神奇之處。這種能源材料,在太空、環保領域有著獨特的用途。
二十多年前,中國在這一領域完全不被國際重視,如今中國研制的熱電材料、熱電器件的性能已領跑世界。帶動國內這一領域發展的“排頭兵”中有一位從日本留學歸來的研究者———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究員陳立東。
在納米和原子尺度尋找熱電器件
利用熱能發電的傳統方法,就是將水加熱變成蒸汽,再用蒸汽推動渦輪來發電。可有些材料卻可以直接用熱能激發電子,形成電流。早在1821年,科學家就發現了這種奇特的“熱電效應”———如果人類可以利用這種方式發電,那么很多現在廢棄的熱能,都能充分利用起來。比如,工廠里現在很難回收利用的200℃至400℃的余熱,乃至汽車尾氣、垃圾焚燒等余熱也都能“變廢為寶”。
“早在本世紀初,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就成立了研究小組,專門從事空間應用熱電技術的研發。”陳立東2001年剛被中科院以“百人計劃”從日本引進回國時,中國在這一領域接近空白。“當時,老院士嚴東生先生熱切地支持我回國,新能源材料領域中國是短板,他說未來這會非常重要,我們應該在中國發展這一領域。”
要做出轉化效率高、性能穩定的熱電器件非常困難。首先,要尋找一種高性能熱電材料———它必須同時是熱的絕緣體和電的良導體。科學家需要在納米和原子尺度,尋找可將熱導率降低到極限,同時又能保持良好的電導率和熱電勢(由溫差產生的電壓)的晶體材料。而在制備熱電器件時,要綜合考慮熱電材料、導電電極、焊接材料等多種材料的熱膨脹、電阻、熱阻等各種參數,器件制造過程中任何一點小的瑕疵就可能徹底扼殺熱電材料的功能。
“這些‘婆婆媽媽’的小細節,每一個都影響著熱電器件最后的性能。”陳立東說,很多看起來高大上的創新,實際上是探索過程中的“摸爬滾打”,看起來真有點“土”。
自制儀器讓學生們深入了解測量原理
陳立東的實驗室看起來有點“土”,里面有不少他帶著學生自制的設備。
其中一間實驗室里,一臺紅外測溫設備搭建了一半———這是準備用來探測微小電流下產生的微小溫差的。“目前,熱電器件的性能國際上還沒有標準的測量方法。”陳立東說。
陳立東回國時,中科院為他配備了200萬元人民幣啟動經費,并招好了研究生,這使他的研究工作得到無縫銜接。可是,新型熱電材料的許多性能,沒有現成的商業儀器可以精確測試。他只能帶學生自己設計并搭建設備,直到現在還是如此。
這些自制的儀器即使不再使用,也將繼續留在實驗室,讓新入學的研究生用來了解測量原理和測量方法。陳立東說,新的測量設備自動化程度很高,用起來的確方便,可自制儀器卻能讓學生們深入了解其中的原理。
這十幾年間,陳立東課題組將熱電器件的轉換效率從不到6%,提升到了12%,這是目前世界熱電器件轉化效率的最高值。同時,他還在基礎理論上獲得了突破———發現新型高性能熱電材料,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如今,國內整個熱電領域的研究人員較十幾年前已經增長了幾十倍,中國在這個領域的影響力正在不斷增大,陳立東也先后當選國際熱電學會理事和亞洲熱電聯盟主席。
前來尋求產業化合作的美國、日本企業已有不少,國內企業也漸漸出現。“現在國內的工業基礎與二十年前相比已經大幅提升,國內企業對新技術敏感性也日益增進。”他說,目前熱電材料的民用化產品在全球也剛起步不久,他希望中國企業可以接上這一棒,把科研的領先優勢延續到產業界。
(原文標題:自制“土”儀器“玩”出科研高精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