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儀表網 儀表產業】淺綠色的是農田,深綠色的是森林,棕色的是裸土——這是用高光譜微納衛星宏觀監測拍攝的波蘭地圖。
日前,由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自主研制的兩顆寬幅高光譜微納衛星,不僅對我國地表進行了三次高光譜成像,突破并填補我國利用國產高光譜數據繪制地圖的空白,還作為中科院“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專項對地觀測數據源之一,覆蓋“一帶一路”廣闊地表,涉及近60個國家。
這些寶貴的數據,將為農業估產、林業病蟲害監測、環境保護、資源開發等領域的決策提供支持,也為科學地進行資源管理、城市智能遙感提供新的技術手段。
衛星可分辨出農田農作物
這兩顆寬幅高光譜微納衛星于去年12月22日凌晨,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衛星整星重43公斤,只有一臺微波爐那么小。一般的數碼相機采用紅、綠、藍三種顏色還原色彩,而高光譜微納衛星則分出148個顏色,覆蓋400—1000納米譜段范圍,通過后端數據處理,不僅有圖像信息,還可獲得圖像上每個點的光譜數據以及任一個譜段的影像信息。有了這獨一無二的光譜“指紋”,衛星不僅可以分辨出農田里種的是土豆還是紅薯,還能分辨出不同質地的草皮,分析農林作物植被分布和長勢信息,甚至進一步估計全球糧食產量。
“掃一眼,就是100千米。”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微納衛星研究所所長陳宏宇說,在700千米高度的軌道上,單星成像幅寬達100千米,兩顆衛星幅寬可達到約200千米,相當于從上海東方明珠到杭州西湖來了一張“全景式照片”。
兩顆高光譜微納衛星每日觀測范圍最優可達500萬平方千米,一個月內可實現全球覆蓋。經測試,數據準確度和質量滿足開展光譜后續定量應用的精度要求,將為各類科研院所、高校的相關研究提供數據支撐。
將建立數據下載共享渠道
目前,我國高光譜遙感數據應用尚處于科學研究階段。高光譜數據源較為匱乏,以前都是從國外購買衛星數據,在數據獲取定制化、實時性、連續性上受市場、政策等壁壘限制。這兩顆寬幅高光譜微納衛星不僅填補國內獨立自主高光譜數據源的空缺,而且其后續數據產品將對國內科學研究項目免費公開共享,將使得衛星工程的意義突破遙感數據本身的價值。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與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承擔著光譜微納衛星的數據管理、科研應用與共享等研究工作,目前已接收超過7.5TB的衛星原始下傳觀測數據,實現數據解碼、校驗、入庫、相對定標、絕對定標及快視圖生成等數據處理功能的自動化。
據了解,一個基于地理信息系統,融合各級衛星數據產品檢索、分析及發布功能的科研數據平臺,將于近期投入使用,從而建立衛星數據的下載共享渠道。
(原文標題:寬幅高光譜微納衛星填補空白 已對我國地表進行三次成像覆蓋“一帶一路”廣闊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