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來自130多個國家的約1500名各界貴賓作為正式代表出席論壇,標志著“一帶一路”建設進入全面推進務實合作的新階段。
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秋天提出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倡議,旨在通過加強國際合作,對接彼此發展戰略,實現優勢互補,進共同發展。3年多來,“一帶一路”建設從無到有、由點及面,進度和成果超出預期。
對于開放大省浙江而言,“一帶一路”戰略更是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3年多來,浙江以向東直面“海上絲路”、向西通達“陸上絲路”的區位交通優勢,建起一個個引進來、走出去的新平臺,全身心融入到了這場由中國倡議的“盛會”中。
“絲綢之路”駝鈴變汽笛 義烏出發,抵達境外國家33個,中歐班列運行常態化
今年4月29日,首趟由倫敦駛往義烏的中歐班列滿載32個貨柜的奶粉、嬰幼兒用品和電子產品等“歐洲制造”,結束了19天、1.2萬多公里的旅程,順利抵達目的地義烏。
這是繼“馬德里-義烏”班列之后,“義新歐”實現的第二條返程線路。
坐擁“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的義烏是中國外貿出口的風向標之一。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著100多個國家和地區1.3萬名境外客商,每年有50萬次境外客商來義烏采購,有20多萬家中小企業從這里走向世界。
作為實施“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具體舉措,自2014年11月首趟義烏至馬德里中歐班列開行以來,從義烏始發的中歐班列已經擴展至8條線路,抵達的境外國家有33個,并以每周3至4列的開行頻次常態化運行。截至4月底,義烏始發的中歐班列已累計達到177次,成為開通國際鐵路集裝箱運輸線路最多的城市。
2016年,義烏市實現進出口貿易總額2229.46億元,其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現進出口貿易1145.47億元,而中歐班列沿線國家實現進出口貿易273.83億元。2016年歐洲入境采購商登記入住44496人次,同比增長21%,2017年一季度9918人次,同比增長20%。義烏市與86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城市保持官方交流往來,與西班牙巴塞羅那等18個國家和地區24座城市結成“姐妹城市”,并成功引進德國FEV1.0L渦輪增壓技術的吉利義利動力總成項目、英國TX5技術平臺的吉利英倫新能源汽車整車項目、德國LED技術的歐司朗照明項目。
如今,義烏大力發展公路、鐵路、海路、航空、郵路、網路、義新歐、義甬舟等“新八路”物流體系,被省委、省政府列為“兩核一帶雙輻射”總體戰略布局的重要一核。而完善、便利的物流體系又為“義烏系”中歐班列常態化運營提供了強大的物流支撐。
中國航運指數走出國門 寧波版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指數為峰會送大禮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前夕,國家發改委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寧波版“海上絲路貿易指數”正式發布。這是繼海上絲路指數登陸波羅的海交易所,獲得國際航運界普遍認可后,浙江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的又一成果,為峰會送上一份大禮。
與此同時,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也發布了《共建“一帶一路”:理念、實踐與中國的貢獻》,這可以說是“一帶一路”提出近三年來的成績單,其中“海上絲路貿易指數”被多次提及。
“誕生在寧波的海上絲路指數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成為‘一帶一路’成果的評價指標之一,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提供信息參考和趨勢判斷。”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王曉濤評價道。
寧波舟山港是全球貨物吞吐量第一的港口,也是世界第五大集裝箱港,經過前期細致的調研比對,寧波出口集裝箱的運價走勢與上海、深圳等國內重要港口基本一致,由寧波港口出口的集裝箱海運價格可以客觀反映中國出口集裝箱班輪運輸市場的運價走勢。
指數是公認的“經濟晴雨表”和“市場風向標”。2015年10月,海上絲路寧波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NCFI)在波羅的海交易所官網發布。這是習主席訪英期間中英雙方達成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中國航運指數首次走出國門。
NCFI登陸波羅的海交易所引發了蝴蝶效應。寧波航交所的數據顯示,2015年10月至今,來自西歐、東歐、中東和東南亞地區的逾千家企業訂閱NCFI指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訪問量較此前增長13倍。越來越多的航運物流企業視NCFI為市場預測、價格談判和協議結算的標準。
構建國與國之間物流“普通話”
依托國家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加快建設物流信息走廊作為地方特色之一,浙江省積極推進信息港建設,依托國家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推進港口、航運、鐵路信息交換,加快建設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便捷高效的物流信息走廊。
2007年,國家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在浙江始建,與互聯網的親密接觸,令傳統交通運輸物流成功實現突圍。
短短幾年時間,平臺已經打造了一張跨行業、區域、部門和國界的物流行業的網絡,代表中國和日本、韓國及歐洲建立信息交換機制。平臺服務范圍縱向貫穿制造、商貿、物流業等整個物流鏈,惠及全國35萬多家企業。
2010年,國家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牽頭開展國際物流信息合作,開創了全球首個物流信息化國際合作機制——東北亞物流信息服務網絡(NEAL-NET),為中國企業在全球化物流業競爭中占據了有利地位,促進了企業“走出去”。
目前,NEAL-NET平臺的用戶覆蓋國內60多家物流企業,其中95%以上是貨代企業。貨代企業通過NEAL-NET的接口實時抓取物流狀態,再把物流狀態提供給自己的用戶。還有一部分平臺型企業通過NEAL-NET平臺,時刻關注每一個港口、每一個不同節點的物流狀態。
NEAL-NET要構建國與國之間港口物流的“普通話”,讓多方交換信息沒有界限。目前,NEAL-NET已經實現3個航運企業全球船舶和集裝箱狀態信息共享,26個港口的集裝箱狀態信息開放,并參與聯合國區域高效物流信息系統框架建設。(來源:慧聰工程機械網)